王晓渔:范美忠临震逃脱究竟错在哪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1日06:51 东方早报

  作者:王晓渔

  四川青川县武装部长袁仕聪曾三次路过压埋母亲和侄女的废墟,甚至已经拉到了侄女的手,但他没有停步抢救,而是去执行其他抢救任务。(5月29日《重庆晚报》)

  与此同时,在四川都江堰一所中学任教的范美忠却引发网民声讨。地震发生之时正在上课的他,丢下学生独自逃生。后来,他在自述文章《那一刻地动山摇》里这样说:“在(地震)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一个救人、一个救己,公众对于袁仕聪和范美忠的评判,几乎不存在争议。但让人不解的是,同样是舍母,范美忠的言论遭到痛骂,袁仕聪的行为却获得盛赞。事实上,把救人视为终极目的、把舍母或者舍己视为手段,与其说这是彰显人性,不如说是抹灭人性,忽视了母亲是人、自己也是人,舍母救人、舍母救己、舍己救人都是“舍人救人”。

  与公众的盛赞不同,袁仕聪本人对自己的舍母充满内疚,并且表示:“如果我是一个普通人的话,那天我肯定能救出她们。”可以看出,袁仕聪的行为主要出于军人的职业伦理,而职业伦理本身并不直接要求舍母,只是在救母和职业伦理发生冲突时,不得不以后者为重,舍母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范美忠的问题主要不是其舍母救己的言论,而是其灾难来临之际的行为违背了教师的职业伦理。地震发生瞬间,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做出恰当的选择,但事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解释,就是错上加错。在习惯的思维模式里,如果一个人在关键时刻遵守职业伦理或者成为英雄,他的一生都是充满道德光辉的,但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模式不适用于范美忠。这位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并非一贯声名狼藉,此前,学生们对他评价甚高。他投身于中学教育,坚持按照自己的理念教学,辗转于多所学校,可谓极富理想主义精神。如今,范美忠成为一个声名狼藉的理想主义者,以舍母救己的言论、舍学生救己的行为被诟病,说明理想主义者在当下中国的两难困境:要么被纳入到道德叙事,要么从反对道德叙事走向反道德。

  对袁仕聪和范美忠的褒贬,应该以职业伦理而非个人道德为标准,不能得出舍母是一种高尚品德、救己是一种负面品质的结论。在通常情况下,自救是救人的前提,所以舍母救己有时也是舍母救人的前提;如果不救己,也谈不上去救人,舍己救人属于英雄的特例。我们既不能用职业伦理要求公众,也不能用英雄标准要求公众,否则就会走向道德的反面。此次地震中,袁仕聪的行为值得学习,但主要是值得军人同行学习;范美忠的行为不值得效仿,但主要是不值得教师同行效仿。其间的边界需要明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