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地震母爱短信载入历史请慎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4日13:52 新民晚报

  作者:怡然 

  前几天去观看一部“文献诗剧”,据称其内容都来自汶川地震后的新闻报道。进剧场前,直担心演出中会再现那个“母爱短信”。结果,这条“新闻”又上台了:

  汶川大地震第二天,救援队员在北川的一个废墟里,发现一个双膝跪地、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的年轻妇女,虽已亡故,她身下的一个婴儿却活着。孩子的小被子里有一部手机,手机里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条“母爱短信”,通过央视赈灾晚会、各式各样传媒的广泛传播,几乎家喻户晓。灾后整整两个月了,至今依然被频频引用、转载、朗诵,几成“经典”,并不断地被收入有关抗震救灾的图书,还被绘成图画,被塑造成雕像,被搬上舞台……

  其实从一开始,就有不少人对这条“新闻”表示怀疑。可能因为“短信留言”所折射的伟大母爱实在太令人感动,瞬间泪水淹没了“口水”,抽泣声盖过了质疑声,连屡战屡胜的“人肉搜索”也未及启动,便不了了之。接着,“母爱短信”在主流媒体上堂而皇之地成了“真实”新闻,权威的党报党刊不仅纷纷报道,一些权威评论中还“引经据典”,作为事实性论据支撑论点,并引申发挥其“深刻内涵”“核心价值”。

  然而,仔细辨析这条所谓的“母爱短信”新闻,我们却不难发现,它破绽百出,信源全无,连基本的新闻要素都没有,时间、地点、人物都是模糊、隐讳的,至今没发现当时“救援现场”的目击证人,没有任何人认识那位舍身护婴、临终留言的母亲,那个被救的婴儿同样杳无音信,也没有人保存着那只催人泪下的手机。一些征集地震灾后文物的专家和志愿者曾千方百计地寻找那只手机,却“踏破铁鞋无觅处”。

  经查,这条“新闻”最初是出现在一个网站的论坛上,是网友自编的《生死甘愿相依——汶川地震诗词》中《地震中母亲以死保护着孩子》的一部分。或许,这可算是一种文艺创作,却不具有新闻的品质、真实的元素。有感动者喜欢创作本属正常,可是,有些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却将其当作新闻事实“乔迁”到电视台,“移居”到报纸上。由于主流媒体的传播,其可信度骤增,权威性陡升,影响极大。

  窥察这条新闻报道衍变的路径,我们或许不必责怪原创者善良的初衷,或许也不得不承认,它出笼后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实际效果是积极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同意连基本的新闻要素都缺失的所谓新闻,堂而皇之地进入新闻媒体,进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新闻永远姓“真”,新闻永远不能与虚假为伍,对虚假新闻也必须奉行“零容忍”,对“正面报道”中的假新闻也不迁就,否则,我们的传媒会遭致“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公信力危机。因此,在确认有关新闻要素之前,我们姑且还是把“母爱短信”看作是文学创作为好。

  建议我们的教科书、抗震救灾类的图书、以真人真事为主的演出、画作、雕塑等等,还是先将“母爱短信”摒弃在外,哪怕觉得“遗憾”“惋惜”。在弄清事实之前,千万不能把“母爱短信”载入历史。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