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冯天瑜:中国文化的走势(上)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7日09:17  长江商报

  作者:冯天瑜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评论 

  1978年以来的三十年,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潮的时代氛围里,中国抓住机遇,在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上展开变革,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而把清中叶以来起伏跌宕的文化转型推向高潮,其运行速度之迅疾,包含内容之丰富,都是空前的。 

  三种转型的叠加 

  近三十年来的文化转型,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展开的:世界文明史几个世纪以来现代化进程的课题都挨肩擦背地竞相在三十年间演出。 

  其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又称“第一次现代化”。自洋务运动建立机器工业以来,一直在进行此一转变。截至20世纪70年代中叶,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完成程度大约在50-60%。故1978年以来的三十年,还要继续完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未竟之业。时至2005年,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指数为86%,世界排名56位,属于“初等发达国家”,或称半现代化国家,也就是说,时下的中国也还只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大部分,估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方可全面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即工业化),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其二,从国家统制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这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前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工业化的一种路径,作为一种“动员式体制”,曾取得显著实绩,但又存在严重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僵滞之弊,终于在冷战较量中败下阵来。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对苏联模式(中国20世纪50-70年代中期模仿此种模式)加以扬弃,发挥市场的动力机制,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及文化赢得巨大活力,从而加速第一次现代化进程,并为第二次现代化的展开奠定基础。 

  其三,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知识文明)转化,又称“第二次现代化”。在全球化趋势下,发达国家正在经历的这一转化,也提上发展中国家的日程,当代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不必重走初原工业化的老路,而可直接采纳信息化时代的成果,取得“后发优势”,与此同时,生态危机、信仰危机等后工业时代的问题也呈现在当今中国面前,亟待我们解决,今天提出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便是得之后工业文明的启示。 

  因此,近三十来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古今转换,其面对的,不仅仅是古典意义上的近代化(工业化),而是上述三个层面转型的集合。 

  正确认识传统思想在现代转型中的作用,必须克服直线进化史观带来的蔽障。统观人类文化的进程便会发现,文化的演化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宗教改革对希伯来元典的重演,唐宋古文运动在文体上对先秦两汉的复归、思想上对原始儒学的复归,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对先秦诸子的复归和对三代之制的崇仰,均为例证。这是我们考察传统思想现代转化时应予关注的一个方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flash

更多关于 中国 文化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