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克梅
5月7日晚发生在杭州文二西路的一起车祸,不仅引爆了网络舆论,而且演变成一次持续发酵的“网络舆论事件”。( 5月15日《中国青年报》)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短短一周时间“长”成公共事件,“富豪”、“公共路线成F1赛道”是其中原因,有关部门处理危机的公关能力也值得思考。
5月8日的新闻发布会称,肇事车辆速度为每小时70公里左右。没有经过专家核定、现场勘察,草率得出结论,权威公共信息投射出的内涵与事情出入太大,让人认为是“信息躲猫猫”。“70码”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为了你我的生命安全,请大家以70码的速度顶帖,顶起5米高20米远”。公众焦虑进一步扩大。
于是猜测、求真,各种测算等铺天盖地出现,比如,有车辆专家认为,根据肇事车原有的刹车顶级配备,100公里时速刹车到0大概需要35米,车辆撞到人以后过了50多米才停住,车速至少在百公里以上。职业赛车手韩寒评论说:“70码正好卡在超速是否达到50%的一个区域内。”本应最短时间查出车速,却直到一周后才公布结论:“肇事车辆被改装,时速逾84公里”。有关部门的说法落在了大众诉求和真相后面,公众情绪才被引向纵深,一个微不足道的不公平的“点”被放大成“面”,引起更大的网络舆论,升格成为公共事件。
“70码”成为公共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缓解危机的最好手段不是遮掩,而是坦荡;对待民意的反应不是懈怠,而是重视。汶川大地震时各种抗震救灾信息公开透明,赢得了抗震救灾大胜利。这一点,值得认真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