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烽:引入学业水平考试改变一考定终身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6日07:52  新京报

  作者:王烽 教育部教育体制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

  高考改革,首先是考试内容、考试方式探索,另外一个就是录取制度改革

  将来会在统一考试之外,增加其他考核标准,录取制度会是分类分层录取

  改革方向,是逐步扩大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

  新京报:高招名额公平分配问题大家很关注。比如,一些地方今年报考学生减少很多,但是招生名额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这些方面有没有什么改革?

  王烽:实际上,学校和教育部门已经看到公众的意见和反映了,还是采取了一定措施的,今年部属大学本地招生的名额比往年下降了百分之二,但是可能有的地方不是特别的明显,因为原来基数比较大,但是减少是一个趋势。

  新京报:高考方式改革是争议比较多的,这几年江苏省的变化就比较大。如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问题?

  王烽:从一些专家的角度看,和高中新课改相适应的高考改革,可以解决原来高考制度的一些问题。但是,在一些个别的环节上,比如技术性问题的处理上可能也有欠缺。这种欠缺容易造成人们对整个方向的否定和怀疑。

  实际上,这种方向是对的,怎么循序渐进处理好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处理好老百姓关心和期待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防止一些欠缺和漏洞,是必须加以注意的。同时,这个方向也是应该坚持的。

  新京报:您认为,未来比较理想的一种高考的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王烽:我想,必须明确一些方向,然后在原来的基础上,经过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向这个方向努力。

  现在要把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和朝着那个理想的状态前进结合起来。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原则,就是要采取稳妥、渐进的方式,经过试点,在信息公开透明的前提下,一步一步地推进。就是说,要有一个新的东西出现,但它并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成熟的。

  新京报:这个方向是什么?

  王烽:我们不能照搬一些发达国家的模式,会在摸索过程中形成中国特色的一种高考和招生录取制度。这个方向就是逐步扩大高等学校的权利,扩大学生选择的权利,有利于高校形成特色,并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推行素质教育。

  建立一个有公信力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新京报:要不要改变统一考试的方式?

  王烽:一考定终身和统一考试实际上不是一回事,也不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统一考试是必然坚持的一个方向,全国统一考试的公平和公正以及科学性,是一些小考试、零碎的考试和标准无法代替的。这个是大多数人都会认可和坚持的。

  这种国家统一考试本身,在功能上需要改革,比如说,怎么使统一考试变成标准之一,或者基本标准,然后再加上其他的标准,比如中学的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等这些标准。

  新京报:中学阶段的学业测试,谁来主导比较好?

  王烽:学业水平测试,肯定不能是学校自己搞。在试验的过程中肯定是从局部开始,但是它也不会是从一个学校开始。这种制度也不一定是全国统一考试,如果全国统一,就又变成高考了。

  应该从地方开始,渐渐地建立一个有公信力的、科学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新京报:如何让这种考试和全国统一考试真正区别开来呢?

  王烽:这个首先应该是地方层面的考试,其次应该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的测试,它的直接目的并不是为高考。

  开始阶段可能是作为高校录取的一个参考,然后,渐渐地有可能变成高招的一种依据。这应该是这个制度自身科学性和公信力成长的一个过程,渐渐地高等学校能够将其作为依据。至于什么时候可以建起来,我想现在首先应该有这样一个方向。

  新京报:这种做法,国际上是否有类似的呢?

  王烽:很多国家都有高中毕业会考或者学业水平考试。英国的高中教育或者说是后半段的中学教育,就有各种的水平测试,这种水平考试倒不是学业水平考试,而是证书:O Level是普通层次的,A Level则是高级的、优质的。它贯穿了高中教育的整个过程,作为大学入学的依据。

  按照一个分数排队的做法,必将改变

  新京报:我们还有一个担心,就是像现在的统一入学考试一样,它会不会变成另外一种应试教育?怎样避免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应试教育负担?

  王烽:这种高中阶段存在的应试性,并不是我们一个国家存在的现象。高中不是随便能毕业的,我们每一个课程都是需要考试和考查来体现你的水平的,这是正常的。假如这个学业水平考试,也是考语数外这几门的话,也是全国统一的,就也变成高考了。

  所以,学业水平考试不可能是很少的门数,而且这个考试也不应该是分分必较的,应该是一种等级,比如A、B、C、D、E。你考的再好也是A,再差也是E,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也只是检测你的学业水平。

  新京报:在未来的这种模式里,考完之后怎么办?

  王烽:两种考试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信息,那这个信息就决定了学校根据什么来选择学生,如果学校具有完全的自主权,那么学校就可以利用这些不同的信息,考虑如何权衡。

  在政府还主导学校招生的制度下,政府帮助高校去确定标准。但是未来的趋势应该是,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专科和本科,有了多种参考信息,会有不同的录取要求和标准。即使学校没有完全的自主权,也不会像现在的这种分批次按照一个分数排队来做。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层次的高校,可以有不同的标准。

  新京报:尝试学业水平测试,参考依据的增加会不会引起一些麻烦?

  王烽:招生工作难度会增加。它力图为高校的考试提供多种信息,信息多了就可以改变一考定终身,也可以让高校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定位,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去选择学生。

  这对高等学校办出特色也是有好处的。学校自主招生和国家统一的招生应该是互相结合,渐渐地,在条件成熟之后,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范围和权利。

  新京报:很多人担心,如果现在就进行完全的自主招生,人们其实并不是完全的信任,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也体现了这个问题。

  王烽:但高校如果从来不尝试自主招生,它就永远没有这方面的社会公信力,就像你从来不贷款也不还款,就不会提高你的信用等级。

  在尝试的过程中,通过自身信息公开、阳光招生的各种保障措施,会慢慢建起来高校自身的公信力,渐渐建立起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负责和自律的体系。如果哪个高校出现了问题,那么公众就会说这所高校不行,高校的生源就会受影响。而不像现在,某一所高校出了问题,公众就质疑政府。

  将来的录取制度会是分类分层录取

  新京报:高考方面的其他改革,如何才能与考试方式调整做到相互适应?

  王烽:高考改革,首先是一个考试内容、考试方式探索,另外一个就是录取制度。

  将来的录取制度会是分类分层录取的。重点大学和职业学校不应该是一个要求、一个标准,可参考可依据的标准多元化,不是简单地看你成绩排前和靠后,学校本身也可以分层次去录取。

  新京报:如何理解录取标准多元化?

  王烽:比如说,学业水平考试是考查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在招生的时候作为一个入门的标准。假如你考试了12门,那你有几门是A,几门是B,比如说北大要你10门是A,这是一个标准。

  另外一个是全国统一考试,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入门标准。还有一个选拔标准,有的高校自己组织考试,可以作为选拔标准。

  有的也可以全国范围内的选考,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组织,要考10门,或者9门,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要求考生有其中两门的成绩,比如物理学专业的,数学和物理就要达到多少分,这是选拔性的,竞争性的。

  新京报:对于高考改革,还有哪些可以突破?

  王烽:规则变化引起的一些不确定性,往往使人们产生一些担心。好多新的东西,不如原来的有可预见性。另外,在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极个别的问题会使得一些家长认为他们的利益受到了影响,他还没有见过,他就不相信,他会和以前的统一分数线、一个标准衡量产生比较,觉得多标准的衡量就说不清楚了。

  但是要解决现在高考制度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就必须把改革积极稳妥地往前推进。

  本报记者 张传文 实习生 朱雅博 北京报道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高考 改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