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苑德军
据《新京报》报道,发改委副主任彭森日前在某论坛上表示,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逐渐显现。但在公众和学界对渐行渐近的通胀深感担忧的同时,有一种观点颇为流行,即认为我国目前存在产能过剩,而这一因素对物价有向下拉动的作用,因而通胀的压力不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绝大多数商品已经供过于求,特别是一些竞争强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尤为突出。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出口锐减,很多原来出口的商品不得不转为内销,又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不过,产能过剩并不能成为通胀的阻遏因素。
产能过剩只是从需求角度影响物价,但除了需求拉动型通胀这种由需求因素导致的通胀外,还有其他类型的通胀形成机制。从影响物价变动的因素看,需求扩张在现实的通胀生成机制中已不占据主要地位,国际金融环境导致的通胀和成本推进型通胀成为主要的通胀生成机制。美元贬值引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上一轮通胀的主因。而眼下逐步增强的通胀预期,仍主要来源于美元贬值预期带来的压力。美元贬值符合美国的政治与经济利益,因而美国政府有强烈的弱势美元政策偏好,尽管一定时期内贬值的幅度尚难确定。
此外,一些经济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已经走出谷底,企稳态势明显,今年三季度后有望恢复正增长。同时,日本经济也有向好迹象。随着美、日等主要经济体经济逐步摆脱衰退进入复苏,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显著回升,从而拉动其价格向上。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扬,必将使我国目前的通胀预期转变为现实的通胀。
应该看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已经成为我国通胀经常性的、重要的策源地,而这种通胀生成机制与国内产能过剩毫无关联。
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是引发通胀的又一持续性、长期性因素。我国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长期落后于GDP的增长,成为消费增长放缓的重要原因。提高企业人力成本,使劳动者工资收入随着经济增长和物价上升明显提高,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节能投入和环保投入增加,资源和能源价格改革的推进使资源品和能源价格上升,也会拉动企业成本上升。而由于处于过剩状态的产品并非引起企业成本上升的产品,因而产能过剩对成本推进型通胀亦无抑制作用。
客观分析和评价产能过剩对物价总体水平的影响,还必须分析CPI的结构。在CPI中所占权重最大的是农产品价格,产能过剩产品的价格对CPI的影响相对较小。而我国的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粮价上涨的压力始终存在。从国际农产品市场看,全球粮食储备处于30年来的最低水平。如果再考虑美元贬值的因素,未来国际农产品价格仍会上升,从而将拉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由于农产品和产能过剩的产品在CPI中所处地位不同,所以,产能过剩产品的价格下行,并不能改变物价变动的方向和趋势。
必须看到,随着我国商品总量的日益丰富和经济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物价的影响因素已经愈来愈多样化和复杂化了。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现实因素和潜在因素、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判断物价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难度相应增加。认为产能过剩可以显著消减通胀压力,延缓通胀实现的进程,不仅有悖于物价变动的实际,而且容易使人们低估现实的通胀压力并模糊政策决策者的调控视线。(作者系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