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记
在最初的新闻热潮过去之后,上海倒塌大楼的业主们日渐感到“弱势”:开发商急于交楼,拒绝原地重建;政府提出“合法解决”,基本否定了“惩罚性赔偿”的可能。而对于业主,“团结起来打一场持久战”,成了他们实现“要回自己的房子”这一单纯愿望的唯一砝码。(8月6日《南方周末》)
而在8月5日,上海市抢险指挥部在没有任何公告的情况下,下令建工集团进入倒楼现场进行清理。20多名倒楼业主换上自发统一印制的维权T恤,阻止施工队清理现场。他们认为倒塌的7号楼就是证据,“一旦证据没了,还如何维权。”倒下的“楼脆脆”是业主们最后的救命稻草。(新民网8月5日)
对普通公众来说,拆除那栋“俯卧撑”的塌楼,不过是少了一条“史上最雷人的旅游线路”。但对塌楼的业主们来说,在赔偿的问题尚未厘清的情况下,塌楼的被清理拆除,颇有“毁灭证据”的意味。所以,业主们抱团“护楼”,“保护现场,坚定维权”,相信这样的辛酸与无奈,很多公众都能理解。
让人稍感欣慰的是,在塌楼现场,面对业主们的诉求,清理拆除工作“被迫”停止了;而且,这些业主们没有遭遇被轰赶之类的情况。
开发商只愿意按照违约合同进行赔偿,或者是在小区内进行置换。而如果选择了按照违约合同赔偿或者置换,业主们“换不回同等规格的房子”,所以,业主们抱团“护楼”维权,要求对开发商进行“惩罚性赔偿”,或者是原地重建。只是,面对开发商的推脱与强硬,面对相关政府部门首肯的披着“合法”外衣、但涉嫌偏袒开发商的方案,业主们的抱团“护楼”维权,最终能达到目的吗?从目前的情况看,结果尚不明朗。
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业主们抱团“护楼”维权,掌握在手中的筹码,无非是团结起来,去市政府门前散步。在业主们看来,尽管具体的赔偿方案内容依然迷雾重重,但之所以能够得到和市政府面对面谈话并表达诉求的机会,也正是他们两次前往市政府门前散步取得的成果。诚如当地官员解释的那样:与其让业主们去市府门前散步,还不如政府主动和业主沟通。
塌楼业主抱团“护楼”维权,让我们见识到民众权利意识的增强;而面对业主们到市政府门前散步的举动,上海相关部门愿意面对面地与业主们进行对话,也足见其诚意满满。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塌楼业主“护楼”维权的结果,无疑值得我们静观期待。
作为影响巨大的公共事件,我们期待上海塌楼业主“护楼”维权的结果。期望在“情、理、法”的框架内,上海市相关方面,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见证自己在处理公共事件时严谨、理性、眷顾民生权益的秉性与权力运行习惯。因为,在公众权利意识逐渐觉醒的当前,公权力如何体现自己在资本与民生间的态度,如何用实际行动见证眷顾民生的责任,如何跟进并超越公民权利意识的发育成长,无疑均体现在公权力面对公共事件时的每一个细节中——— 无疑,如何审慎处理好上海塌楼业主“护楼”维权的事,就是重要的细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