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商报:既反对应试教育又不信任自主招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6日10:01   上海商报

  上海六高校自主招生测试不考语文、偏重英语经由媒体报道后,网上反响十分激烈。大多数人把矛头对准了自主招生政策,还有人借此反思国内英语热的种种弊端。

  实际上,自主招生不过是高校招录工作的一项改革措施。参加自主招生测试的学生,并不是说就不用再高考了,高考分数仍然是高校招生的主导标准。从这个角度看,自主招生测试没有必要把高考科目都拿来预考一番,那样做完全没有意义。另外,虽说当下许多大学生过了四、六级英语考试后,英语水平仍然处于自己说不出口、老外听不入耳的地步,但是客观来讲,重视英语也没什么问题。重视英语和漠视母语其实是两回事,大可不必混为一谈。

  所以,六高校不考语文这件事,除了反映出许多人对母语教育的担忧以及对英语享受“超国语待遇”的抨击,更体现了人们对自主招生政策的不信任情绪。正因为对自主招生有重重顾虑,因而不管怎么进行笔试,或者像北大那样采取中学校长推荐制,都会受到舆论的猛烈批评。这样的话,问题就归结到了一点:高校自主招生何以取信于民?

  谈到这个话题,还不得不说当前的自主招生政策已经变味走样了。自主招生本来是对高考制度的改革,政策初衷在于从“分数决定一切”的高考之外选拔人才。然而,如今的自主招生并不完全自主,而是由高校按照比例另行组织考试(笔试或面试),然后对那些确有才能的考生给予高考加分。这样一来,自主招生在现实演变中反倒沦为高考的加分手段。这样的自主招生改革,不管怎么做恐怕都难以符合公众意愿。

  道理上是这样的,既然搞自主招生,就应当给予高校完全的自主权。具体而言,高校不仅可以不考语文,取消笔试环节也未尝不可。只要公众对高校抱有信任,高校怎么选拔人才根本不成问题。自主招生本该就是高校以自身信誉作为担保的一种选拔人才方式,否则就算陈寅恪先生今天来主持自主招生,一定也会有人说三道四。

  可这么一来,自主招生何以取信于民,也就成了高校乃至于当前教育体制如何化解公众不信任的问题。在这事情上,高校所面临的局面远比自主招生要来得严峻。换言之,自主招生政策备受质疑不过是当前高校公信力整体沦丧的一个例证。

  那么,高校如何走出社会信任的低谷呢?一来,高校必须去功利化办学的色彩,大学和就业不能直接挂钩。目前来讲,至少要做到将搞学术的大学和搞职业教育的学校区别开来。大学是培养学生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他们怎样寻找就业的地方。大学和就业脱钩了,才能有所超脱,从而端正学风,致力于学术研究。二者,高校必须去行政化,实行高校高度自治。大学的逻辑是服从学术而非服从于长官意志。大学和行政体系脱钩了,才能专心治学,培养人才。其三,高校必须实行财政独立,超脱于政府和市场之外。高校既可由国家出资,也可接受企业捐助或实行社会化办学,但是不管何种形式,高校只对社会公众负责,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这样的话,大学才能独善其身,进而树立公正、权威的形象。

  遗憾的是,上面所述虽可谓高校改革的必由之路,却也让人看到了个中的艰难所在。一句话,想要在这些方面取得任何突破,恐怕都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一旦了解当前高校体制的困境,回头再来看自主招生问题,也就不难明白,为何公众一方面给予强烈关注,另一方面又经常不问青红皂白地进行抨击了。自主招生左右不能让人满意,归根结底就在于高校体制有恙,教育制度出了毛病。这个死结不打开,整个国民教育体系都无法走上正常的轨道。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自主招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