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伟
4月6日,河南洛阳孟津西霞院初级中学初一学生雷梦佳,与同年级其他班另一个女同学打架。班主任组织全体同学投票,决定是让雷梦佳留下学习还是请家长将其带回家教育一周。结果对雷梦佳不利,大部分同学投票将雷梦佳带走。4月7日,雷梦佳在学校附近黄河渠边的青石板上留下三句遗言,随后投渠自尽。(4月26日 广西新闻网)
雷梦佳的离去让每个人都倍感惋惜,她用生命重申了教育的严肃性,事实告诉我们,不当的教育手段时常会给孩子们带来尊严上乃至生命上的伤害。如果仅将此次事件当作一次教育事故的话,无疑教育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者对于雷梦佳被赶走的结果采取了放任的态度,没有尽到应尽的引导义务,无疑是酿成这场悲剧的直接原因。
基于这篇报道,很多人在追问学生自主管理的底线,这个问题固然是有价值的,但是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将这起事件视作一个政治生态的标本加以分析。2008年,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德国电影《浪潮》曾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发生在校园里的一场实验性活动演绎了专制是如何产生的全过程。而在洛阳发生的这场校园悲剧同样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民主投票为何酿成了悲剧?
民主本应是积极的政治运作方式,是什么让学生们的民主投票导致了苦涩的结果?有律师认为,让一群未成年人决定另外一个未成年人的命运,是荒唐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完善的价值观,这确实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样的投票在本质上是一种伪民主。
我们注意到,这一投票是基于一个闭合性而非开放性的选择,要么留要么走,甚至连弃权的选项都不存在。而更重要的是,选项的设置是基于老师的主观意图,而非学生讨论的结果。可以说,这次在学校中实验的所谓“民主”只是一种被阉割的民主。投票者不但要面对闭合性且具有暗示性的选项,而且无法通过讨论与意见表达形成博弈。即便如报道中所言,将学生自主管理比作西方常见的陪审团制度,当事人也缺失了辩护的权利。这种伪民主最直接的结果便是投票者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投票意味者什么,他们投票之初不具有后果预期,但是当形成结果后却要承担来自内心的谴责,这对参与投票的学生本身也是极不公平的。
触碰底线的不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尝试,而是教育者伪民主的操作手段。学生自主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引导让学生从中体味现代政治的运作方式。将这样的伪民主带进校园根本无从让学生领会民主的真实含义,反而会令其沦落为教育者的管理工具,即便不酿成悲剧,对这样的教育模式也应该加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