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都社论:尊重人才不能挤占社会保障资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08:02  南方都市报

  一句《非诚勿扰》中的台词“西溪且留下”,让杭州的西溪湿地留在了很多人的心里。但“西溪留下”到底给谁,却成为目前最逼仄的问题:近日,杭州市政府宣布在政府保障房体系中划出近一半的份额用于所谓“人才专项用房”项目,而位于西溪湿地的一些“隶属保障房体系的别墅”,从属于“大师级人才专项用房”,已经有数十位文化界名流入住。

  据说,分成“大师级人才专项用房”、“突出贡献人才专项住房”等六大类的所谓“人才专项用房”,是杭州保障房体系的“地方特色”。就是这一特色,占用了政府保障用房计划的近一半份额。特色与否,其实要看怎么论。热衷于“锦上添花”而走避“雪中送炭”,俨然成为不少地方政府最不应该做却在当下风起云涌的“创新”。就在前不久,深圳向包括拥有资产293亿元的腾讯CEO马化腾在内的多名企业高管发放购房补贴,有舆论发出“这是在劫贫济富”的悲鸣。从这一视角观之,无论是今日的杭州还是不久前的深圳,都难免不让人产生“赢家通吃”的观感。

  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杭州被归入“大师级人才”、“突出贡献人才”的,主要是政府官员、名流、企业高管等收入并不低的人群。按照有关方面的规定,有资格申购这些比市面价格低很多的“廉价别墅保障房”的,被要求“无房或福利性实物分房建筑面积低于100平方米”,而且从公示的情况看,申购人“名下”也确实要么无房、要么住房面积少得惊人。但问题在于,申购人“名下”无房,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均值得商榷的概念。有多少房产不以申购人名义备案,而其配偶、子女却豪宅名车相随?    

  这是不经意的制度疏漏,还是职责部门刻意的疏忽?没有自有住房和没有购买力,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官方通报中说,“无房或者小房”的“突出贡献人才”,竟然很快把房子“突击贡献”给了房屋中介———据媒体走访,某栋政府官员居住的高档住宅楼中,刚刚入住不久就已经有价值千万元的住房被放到了市面上交易。2009年11月6日杭州公示的216套“突出贡献人才专项用房”,享用的对象则包括了宣传系统、经委系统在内的诸多部门。被媒体放在标题上的那些文化名人,究竟是在为哪些人陪绑?资产炫目、薪酬丰厚的人群,成为政府保障性住房的关照对象,这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尊重人才”当然无可厚非,但不能总是在社会公平仍然缺失、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的当下,倚靠不受限制的权力径直将不义和不平公开化、制度化,因为这种不义和不平是以挤占普通民众生存空间作为代价。已经入住或者打算入住的人们,情何以堪?“一年有三四个月来这里创作”,从来不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这里生活”更重要,也没有当然的资格和底气去挤占后者的空间、压低后者的权益。几个月前还有媒体报道,十几位名流已经入住的房子,依然纠缠于拆迁争议之中。为了让名流住进来,上千农户迁出这片土地,而且“至今仍有一批农户的补偿款赔付争议尚未解决”。政府尊重和保护人才,这绝对不是可堪称道的唯一思路,更不要说这思路背后还有太多寻租空间,以及政府职能侧重的致命偏差。

  当地政府规划一直宣称,西溪湿地“杜绝各类房地产开发”,但在原住户迁出之后,俨然瞬间就成为了房地产商们角力的战场。政府权力与资本利益在这里厮杀,房价被推高,美景成为只有一部分人“配享”的特权。更让人纠结的是,这不是西溪的独特遭遇,而几乎成为“与民争利”的一个缩影。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本该倾注精力的诸多方面,政府本该更多关注的那些人群,被忽略、被漠视,却被当做政绩来宣扬。

  现在看来,西溪似乎注定留不下了,至少不是什么人都配享有这份大自然的馈赠。可是,纵使留不下西溪,也必须留存下起码的公平和希望。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