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而突尼斯有突尼斯特色的“面包契约”。这份政府与百姓间心照不宣的约定自从1956年突尼斯独立以来一直存在。因为突尼斯民生资源的紧缺,政府以“面包”换取百姓的顺从,所说的“面包”可以是面包,也可以是糖、茶、咖啡、煤油,抑或是教育、医疗、住房资源等。
突尼斯政府控制的国家稳固基金会和国家就业委员会,以补贴形式分配这些民生物资,可以说“面包契约”取得了部分的成功,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基金会的财源很大一部分却来源于老百姓,突尼斯穷困百姓必须“翻遍口袋”找钱为国家贫困缓解计划提供资助基金,可以说,突尼斯百姓是自己养活了自己。
南北差距造成民众不满
像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突尼斯一直在财政、政治和社会层面都在调整。政府的对民众的补贴减少了,私有化程度提高了,本国货币自由兑换量日渐萎缩,外国企业大肆购地,新贵阶层崛起,行业垄断力量提高和政府日渐腐败,而老百姓的日子却不见起色,反而愈发困难。
突尼斯的南北发展差异十分明显。在北部和沿海地带,林阴大道、休闲和体育中心、滨海大道、商业中心令突尼斯看起来像是令人欣然向往之地。然而多年来中部和南部地区发展一直落后并一直被国家所忽视,发展的不平衡让中南部突尼斯民众长期心存不满。
民间非正规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等)对地方经济和当地就业问题有很大帮助,这对不能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的政府是个好的补充,然而突尼斯政府却严禁这类经济形式的存在。长期的社会积弊及民愤借助一个青年的死爆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