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毕舸:欲防“被精神病”,先定“公共安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1日04:10  大洋网-广州日报

  毕舸

  《精神卫生法(草案)》今起征求意见,规定不得强迫他人进行“精神病”检查,“被精神病”责任人将被追刑责,对于“疑似”患有精神病人员,首先应由监护人、近亲属送院治疗,并不得限制其自由。(《法制晚报》6月10日)

  “不得强迫检查精神病”不是什么技术难题而是社会常识,但凡常识被以法律的形式予以强化,必然是现实层面中违反常识的现象严重,以至于必须采取用法律进行规范的路径维护公民权利。但是,《精神卫生法(草案)》虽然强调“不得强迫检查精神病”,但“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行为的,由当地公安机关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依然留下了制度漏洞。

  公共安全的定义看似清晰实则模糊,就如物权法中有关公共利益的争议一样。如果有权力在握者授对某个人进行恶意打压,随便找个什么“危害公共安全”的借口就能得手。比如,明明是据实举报某个官员腐败,但官员以“诽谤领导”罗织罪名,认为“严重影响领导正常工作、影响政府工作”,算不算是危害公共安全?将部门利益乃至个人利益混淆为公共利益,将个人民事纠纷上升为危害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几乎成为某些滥权者打压公民屡试不爽的灰色手段。

  因此,“公共安全”的边界划分,理应在《精神卫生法(草案)》中得以明确。否则,本来维护公民权益不受伤害的合理设计,很可能会被以“公共安全”的名义所轻易突破,不加界定的“公共安全”将演变成为权力对权利的剥夺。

  公民权利当然仰赖于法律拱卫,但法律首先要有现实可行性与强大的监管能力。我们当然担忧以往法律出台却无法落地、形同虚设的前车之鉴重现,同样也警惕法律在立法阶段就因为各种利益干扰,最终导致产生本意是为强化民众权益却反而伤害更甚的“伪法”。

  法律本身应该具有一丝不苟的逻辑自洽、严密到位的法理支撑、日趋完善的执法功能,尤其是关系到所有人切身利益的重大法律,如《精神卫生法(草案)》,一旦在立法、执法各个环节考虑不周,就可能会出现有人“被精神病”的可怕结果。“公共安全”应当成为民众维护自身权益不被权力侵袭的坚强堡垒,而不能变成突破民权底线的滥权魔影。

  “不得强迫检查精神病”要先界定“公共安全”,要审视以往法规对公共安全的定义,看在这么多年实际运行中存在哪些弊端,并且通过这次界定过程重新加以弥补,尽可能地摒除可能被别有用心者利用的制度漏洞,“不得强迫检查精神病”的立法初衷才能与民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渴求之间达成统一。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