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汤嘉琛:曝光假洋品牌不能全靠媒体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2日07:03  大众网-齐鲁晚报

  >>头条评论

  特约评论员 汤嘉琛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国内知名高端家具品牌达芬奇涉嫌产地造假。该品牌旗下部分家具,由东莞长丰家具公司贴牌生产,然后从深圳运往意大利,再从意大利运回国内。一番“远洋旅行”之后,这些家具摇身一变成为“100%意大利原装”、“国际超级品牌”。一张在东莞用普通木材生产的3万元双人床,在达芬奇专卖店的标价高达30余万。

  这是继欧典地板之后,家具行业再次爆出的“假洋品牌”丑闻。在此之前,我们已经陆续知道,施恩、澳优等“洋奶粉”仅在国内有售,“英国品牌”杰士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武汉公司,“源自美国”的阿诗丹顿热水器和“意大利时装品牌”卡尔丹顿都是土生土长的国产货……“假洋品牌”乱象,早已渗透到乳品、服装、体育用品、家装建材等多个领域。

  这些“假洋品牌”分属不同领域,但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大都是媒体根据网友爆料或读者举报展开调查,进而逐渐将“画皮”揭开的。媒体成为“假洋品牌杀手”,这固然体现了舆论监督的神奇力量,我们乐见更多的有道义心和责任感的媒体能参与打假。但是,媒体的监督功能被无限放大,相关职能部门退居次席,恰恰是当前监管机制失灵的有力例证。

  必须明确,虽然媒体监督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多数“假洋品牌”都因为媒体报道遭受了致命打击,但媒体曝光的局限性也比较明显。一方面,媒体只能关注个案,无法监督所有商品,顶多顺藤摸瓜牵出一两个相关产品;另一方面,媒体不是执法部门,囿于资源和视野的限制,一些调查取证工作难以畅通无阻地深度推进;除此之外,有些非常隐蔽的质量问题,需要有较强的专业背景才能揭示,一般的媒体记者可能难以胜任。

  遗憾的是,我们平时见得最多的仍是“媒体曝光—相关部门介入调查—问题企业被查处”的模式。以达芬奇家具为例,直到7月10日,上海市工商部门才对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达芬奇家居进行调查取证,对相关家具产品进行登记保存并取样送检。这种“慢一拍”的监督思维极不靠谱,它实质上是将质量监督的大旗移交给媒体监督,而自己被动地在后面“坐收渔利”,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懒政思维的体现。

  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工商、质监、消协等职能部门能够主动担负起应有职责,建立和完善制度性的监管体系,给消费者提供制度性保障。依托这种制度刚性,能够克服媒体监督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形成长效机制,将监管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

  此外,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很多“假洋品牌”不仅涉及价格欺诈和虚假宣传的问题,诸如奶粉、家具等行业隐蔽的一些质量问题,还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如果相关部门能够重视消费者提供的举报信息,在平时加强常规检查和质监执法,主动将一些问题产品“揪出来”,不仅对消费者负责,还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形象,增加公信力,何乐而不为?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4)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