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汤嘉琛:为何公众对官员落马不再“惊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3日13:33  大洋网

  作者:汤嘉琛

  数月前疯传网络的“云南政坛震荡”的消息,近期终获证实。昨日,中共云南省委常委会决定,对楚雄彝族自治州原州长杨红卫、云南省地方税务局原局长王南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副厅长陈锡诚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对涉嫌违法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8月3日《中国青年报》)

  按照官方的说法,三位问题官员同时落马,“彰显了党委、政府严惩腐败的坚强决心,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蹊跷的是,与官方的高调鼓吹相比,民间反映冷淡,即便在公众对官员贪腐行为深恶痛绝的大背景下,这则新闻依然没有引发强烈关注。

  只有一个原因能解释这种吊诡的舆论格局,即官员落马的消息已经不再能让公众感觉到“惊喜”。一方面,近些年因贪腐而仕途折戟的官员实在太多,即便贪渎数额非常巨大,公众也已经不再感到“震惊”;另一方面,公众心里十分清楚,一个贪官倒下去了,还会有千千万万个贪官“前腐后继”,所以难言“喜悦”。

  早些年,网上流传一句话:“清廉的干部都是相似的,腐败的官员各有各的问题。”但几番时过境迁,近几年落马的官员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某些共性,他们都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肆无忌惮地演绎着相似的腐败故事:从手段上讲,无非就是利用手中的财权、行政审批权、资源配置权、人事任免权等公权力去置换私利;从表现上讲,贪污受贿、包养情妇、提拔亲属等庸俗的“剧情”一再重演;此外,正如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吉林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姜德志所概括的,很多贪污腐败的领导干部都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即都有一个苦难的童年,一个奋斗的青年,一个上升的中年,最后都有一个悲惨的晚年……以此对照此次落马的三位云南官员,贪腐情节基本都很“老套”,没有跳出上述“怪圈”。

  官员贪腐没有“技术创新”,反映出两个极其严峻的现实:其一,当前的腐败已经呈现制度化的趋势,在一套坏的制度下,即便是原本非常清廉和刚正不阿的人,只有踏进官场,就容易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被“同化”,否则就会被视为官场异类而遭遇“逆淘汰”;其二,当前的反腐肃贪制度严重失灵,并不能对心存贪腐之心的官员形成有力的威慑,这些“前腐后继”的官员对贪污腐败的成本与收益有着清醒的认识,甚至形成了“不怕,顶多判个五六年,到时候再减个两三年”的共识。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说,公众对官员落马的消息“漠不关心”,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它既说明公众对既有的司法体系不再葆有足够的信任,也意味着反腐肃贪的系统工作中将缺失群众监督这股重要力量。

  因此,要想有效遏制官员贪腐乱象,需要改变当前这种冷眼旁观贪腐行径的现状,激活公众监督官员的力量与热情。从已经落马的官员来看,他们之所以走上不归路,主要是因为政治立场动摇、价值观念扭曲、法律意识淡薄、道德防线崩溃和侥幸心理作祟。而制度建设是预防腐败的保障,有关部门必须认识到既有的反腐肃贪举措的不足之处,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来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制度的刚性。同时,立体式监督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关键,必须认识到同体监督的局限,拓宽监督渠道,形成党内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

  国际经验表明,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即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社会矛盾会加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贪污腐败也会进入多发期。现在,中国正处在这个特殊的坎上,如何强化制度化反腐的能力,对当前的执政党无疑是一大严峻考验。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4)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