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吴丹红:网络辟谣需要民间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8日10:01  环球时报

  吴丹红

  谣言是有意捏造事实或歪曲信息后产生的传闻。它不是微博的产物,但微博这种便捷、快速而且有效的传播方式显然使造谣的成本更低、散布范围更广、伤害力也更大,民间的辟谣组织在这个时代显得难能可贵。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不再担忧信息的稀缺性,反而为信息爆炸和信息失真而焦虑,有时甚至演变为恐慌。北京地铁“迷药”案的传播,使一部分地铁乘客感到心悸,而海南的蕉农则因为谣传的“催熟”事件而几近血本无归。由于民间谣言很难追寻始作俑者,常造常新,因此出于各种目的的大大小小谣言就借助微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

  有人认为微博具有自净功能,所以无需辟谣。的确,通过信息的交叉验证,谣言总会被澄清,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但是,通过信息的自然传播去澄清一条谣言比较慢,而且只对一些低级谣言有效,时间上的滞后性也会造成这样的后果:伤害已无可挽回,造谣者又从容地奔赴下一个盛宴。民间辟谣的出现,其实与自净并无矛盾,而且恰恰是增强了微博自净功能。它改变了“让谣言飞一会儿”的状态,呈现出“谣言与辟谣齐飞”的新景象。

  有人认为,辟谣是官方的事情,网民辟谣越俎代庖。在所有涉及传谣的公共事件中,官方都有公布真实信息澄清不实的义务。但问题是,官方辟谣总是严重滞后,简单潦草,而且总是因为“自我澄清”的角色而更受质疑。以假冒“7·23”遇难者家属的微博认证用户“郭瑶”事件为例,微博上早已传得沸沸扬扬,有关部门依然不为所动,抑或根本不知。但民间的辟谣组织却通过该认证用户上传图片上的水印,找到腾讯空间的原始用户照片,并通过多渠道核实方知该空间图片被盗用,照片中的一家三口安然无恙。民间辟谣以证据说话,不预设立场,展示信息搜索和核实的全部路径,并交由广大网友检验,这样的辟谣比官方的一纸公文更有说服力。

  造谣是出于各种动机,但辟谣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澄清事实的真相。如果说还有什么更远大目标的话,就是希望网友们能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信谣不传谣,做一个为自己言论负责的公民。辟谣不可能消灭谣言,只是提供了验证信息真实性的另一种声音。但这种力量的出现,却让微博上的某些精英人士感觉如坐针毡,不惜拉下身段用各种恶毒的语言攻击,甚至发动粉丝喊“打”民间辟谣者。这些人不是对不实的辟谣喊打,而是对辟谣行为喊打!一位知名媒体人曾借言论自由的名义说:“谣言是存于人心深处的真相。它不是事实,但比事实更真;它经不起推敲,但比真理令人信服;它漏洞百出,但大众深信不疑。”甚至还有一位公共知识分子把民间辟谣组织视为“敌”,认为“捍卫敌人的言论自由是愚蠢的”。这两段话归纳起来就是:造谣有理,辟谣有罪。一天到晚抱怨政府没有公信力的某些“公知”,是否考虑过自己的公信力?

  在微博这个网络生态环境中,造谣和辟谣就是一对宿敌。为什么这些“自带干粮”的民间“辟谣控”,会遭遇这么声势浩大的批判?很简单,辟谣者这次真的踩到一些惯于造谣或传谣者的痛处了,但这也正好说明民间辟谣的必要性。

  公民社会成熟的标志是有负责任、有担当的公民和理性批判的声音。公民质疑、监督、批判政府是对的,但前提应当是在事实的基础上,而不是用谣言作为攻击的武器。要区分质疑和造谣,正确的观点不需要借助虚假的事实来传播。辟谣只辟虚假事实,观点不同的可以互相辟对方立论的事实,可能最后剩下的就是真相。民间“辟谣控”们的公敌是谣言,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谣言的受害者。但反对辟谣的人,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却试图掐掉求真的声音,无疑把自己推向了真相的公敌那边。▲(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