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京报社论:房企大量消失不代表房价会降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27日08:31  新京报 微博

  ■ 社论

  楼市调控后,资本抽离,部分空转房企因此注销资质很正常。当调控放松,房价反弹,房企也会迅速回归市场。期待房企消失房价下降,不如期待调控继续。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大量房企正在快速消失。据新华社报道,2011年,有473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证书面临注销,注销数量同比大幅增长。

  而这波房企消失潮还会持续,甚至加剧。据此,有人认为,房企数量减少,代表楼市入冬,房价下行将成为主旋律。

  诚然,当货物大量积压、滞销,店铺面临关张之时,商家通常会亏本出清,将滞销商品换成流动资金。据此推理,房企为保住资金链,也会降价的。

  应该说,这样的“甩卖”逻辑放在一般企业、一般市场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楼市偏偏不是一般市场,是有浓重政策主导色彩的“政策市”。政策放松时,楼市便进入春天,房价高歌猛进,当政策收紧时,楼市便要收缩,房价涨幅也踩下了急刹车(是房价涨幅而非房价)。房企更是有别于普通制造企业,而是从事着类似期货交易的类金融企业,房企手中的“标的物”,便是由地方政府所垄断的土地资源。

  而这些土地,只能由具备房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获得,如同要开车先要考取驾照一般,普通人想要买块地盖房子住是不可能的。稀缺的资源,“特定”的购买群体,长达“5年”甚至更久的交割时间。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即便投资人——即房企退出市场,标的物——即土地或已经在开发的楼盘项目也会在市场上交易,而最终交割时的价格——即房价主要受到政策的影响,而不会因投资人退出而受到多大影响。如去年绿城资金链紧张,但其项目房价并未见多大降幅,即便给阿里巴巴员工92折的团购优惠价,也高于周边其他项目房价。

  且开发商资质被注销也并不代表房企就此消失,完全退出市场。一个大城市数千家具备房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有多少在真正做项目?有多少是为了获得拿地资格而成立?有多少是从别的开发商那里买地,或者合作开发项目?我们不得而知。因此,用未来供地量来做减法,计算出未来或有2000家房企消失,未免不够科学。

  在房价看涨之时,资本热衷楼市,投资成立房企参与土地交易、房地产开发的案例比比皆是。楼市调控后,资本从中抽离,部分空转房企因此注销资质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当调控放松,房价反弹,房企也会迅速回归市场,大不了换个名字重新开张。一拥而上,一哄而散,这便是资本的特性所在。类似的场景在上一轮调控中已经上演。因此,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减少而断言房价进入下行通道,为时尚早。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万科、恒大、绿地、保利、中海等房企仍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且品牌房企在经过调控初期的等待后,开始逆势扩张,并掀起一轮并购潮。有退有进,表明行业在洗牌,市场集中度在提升。宁打折卖股份,不打折卖房子,这便是房企的特征,因此,期待房企消失房价下降,不如期待调控继续。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