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朵生:春节不应仅是“消费黄金周”

2013年02月07日07:19  环球时报

  慕朵生

  每到年头岁尾,总会听到身边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春节越来越没意思了!”更有民俗学家惊呼:“春节正在消失!”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所谓“年味少了”,从表面上看多是指传统年俗正在消失或者变异。例如祭灶神、逛庙会、包饺子、拜大年、除夕守岁等过去各地年俗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如今多已“无可奈何花落去”,即使有所残留,也都变了“味”。正如许多民俗学者所说,传统年俗与农耕社会联系紧密,如今中国已步入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部分传统年俗的消失和变异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年味”要通过各种春节年俗等形式化的东西来表现,但是它并不完全依赖于各种繁琐甚至陈旧的传统年俗仪式。“年味”

  过去之所以厚重,是因为那时交通不便、人员流动性较小,人们在家庭、宗族血缘关系下,积蓄了一年又一年的“人情味”、“亲情味”在年末发酵,从而渗入人们对过年的回忆。现在随着人员流动性变大,旧的社会关系已经逐渐被消解,“人情味”变淡,自然年味也随之减少。

  对这种情况,有学者指出,中国春节不像西方宗教节日那样具有很强的神圣性,无法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在需求,衰落是迟早的事。但笔者认为,这种论调纯粹是一种文化自虐倾向。2500多年以来,中国人就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传统,把精神超越的对象从人格化的最高神转化为道德性的文化精神。其中,重视家庭是这一传统的核心,而充满浓浓亲情味的春节则是集中体现。所以,绝不能说春节没有神圣性和吸引力,只能说其神圣性与西方宗教节日有所不同。

  事实上,尽管传统年俗在迅速消失,但

  “家”作为春节的精神核心并未发生改变。甚至可以说,只要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春节——哪怕只有一个问候亲人的电话,一顿从超市里买回来的速冻水饺,一张贴在门窗上的大红春联!人们虽然感叹“少了年味”,但在现代社会,家仍是众多漂泊心灵的温情港湾,是娱乐、游玩、吃喝等活动所不能取代的——有关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将有近35亿人次的旅客奔波于回家过年的路上。在这些返乡者心中,年的味道并未消减,有的甚至越储越香。

  亲情淡漠、年轻人家庭观念不强将让我们逐渐失去传统文化的特质。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在《论传统》一书中曾说:“重建过去的生活方式虽然不可能成功,但传统依然是人们依恋的对象之一,也是生活和思索的出发点之一。”如果我们能重建传统年俗,甚至复活已消失的部分习俗,势必会使春节更具有年味,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鼓励人们用更多时间陪伴亲人享受春节,不让“年味”被“春节消费黄金周”那样的纯粹商业化、娱乐化甚至是庸俗化的节日气息所取代。▲(作者是旅美学者)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日方称我军导弹雷达瞄准日本护卫舰
  • 体育亚预赛国足1-2沙特 亚冠灭恒大杀手绝杀
  • 娱乐童星宫傲漂亮女友曝光 微博甜蜜互动(图)
  • 财经国务院批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 科技苹果128GB版iPad国内最低售价6088元
  • 博客袁厉害女婿:岳母被诬陷有20套房
  • 读书揭秘:周恩来是否策划离间毛泽东和江青
  • 教育女儿未过保送生考试 母亲自责自己失败
  • 育儿17个月大男孩超萌击球引围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