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恒:反恐马拉松无人能做旁观者

2013年04月17日03:49  京华时报 微博

  波士顿街头的各国国旗背后,人群之中的淋漓鲜血,再次昭示,全球化的时代,不论身在何处,不论无辜与否,没人可以置身事外。

  2013年春天的波士顿,有一场没跑完的马拉松。终点线上恐怖袭击!运动员失去了前一刻依旧强健的双腿,小男孩还没踏上他自己的马拉松赛道,便永远地失去了机会。无论是谁制造了这起血案,都应该受到谴责。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应该对这起血案共同谴责。因为这种暴力,是对所有爱好和平者的严重挑衅和威胁。

  与2001年的“9·11”一样,4月15日美国发生的惨案,同样充满象征意义。波士顿街头的各国国旗背后,人群之中的淋漓鲜血,再次昭示,全球化的时代,不论身在何处,不论无辜与否,没人可以置身事外。

  此时,尖叫呻吟没有意义,那正是凶手耳中动听的音乐,那正是他们在谋杀时需要拿来伴奏的音轨。此时,胡乱猜测也没有意义,那正是凶手们期待掩盖踪迹的圈套。几个小时根本不足以确认袭击者身份。一般而言,在此时信誓旦旦的,若非胡说八道,只能是故意栽赃;含沙射影的,则是要出卖他人痛苦的不良媒体。007的对手早就不是政治实体,现实应该具备想象力。

  此时,轻言报复更没有意义,那正是恐怖主义者最想得到的东西,即改变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取缔所有人的个体自由。如果把“9·11”到“4·15”视为一个回合,那么显然,他们的目的达到了,中东身陷战争与混乱,世界饱尝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这段刚刚过去的往事,可以说是利用人性弱点,用暴力引发暴力的最佳案例。法国心理分析学家佛朗茨·法农早就说过,暴力,这种非理性的东西,能把人作为整体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暴力链条上的一环,成为暴力这一呼啸而起的有机体的一部分”。

  “9·11”之后,美国侵入伊拉克和阿富汗,当美国人终于下定决心要退出的时候,恐怖主义正试图用“4·15”将他们继续绑在暴力的锁链上,继续无休止地跑下去,永无止境,远超42公里195米。

  诚然,愤怒和暴力都属于“自然”情感,但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理性的光辉。因此,奥巴马第一时间的冷静值得赞许,至少显示了一种改变的可能性,表明他不想再胡乱地奔跑。但这还不够,停下来,需要来自起点的思考:究竟为什么,奔跑从快乐变成了死亡?

  停下来,更需要即刻的行动。波士顿人做出了榜样,不是四散狂奔,而是立定回头,伸出双手。

  仁由己出,路在脚下。相关报道见今天A03-A11版

  本报特约评论员黄恒

(原标题:反恐马拉松无人能做旁观者)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复旦大学遭室友投毒研究生不治身亡
  • 体育马刺签麦蒂至季末 足协认定周挺行为暴力
  • 娱乐南派三叔坦承出轨婚变:我是人渣
  • 财经温州炒房团被套牢:有人跑路有人跳楼
  • 科技Android之父:Android原为数码相机打造
  • 博客美国博主亲历波士顿马拉松赛爆炸
  • 读书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
  • 教育金饭碗围城内外:公务员只是一种选择
  • 育儿深圳超30万儿童首获成长补贴今起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