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佑至:科普为什么不能消除恐惧

2013年08月30日10:21  南方都市报

  媒体观察 夏佑至专栏

  6年前,厦门市民反对PX项目的时候,掀起过一轮关于PX项目安全性的科普热潮。随后几年,每次发生反对PX项目落户的群体性事件,类似科普热潮就会重演一次,语气越来越不耐烦,说法越来越离题,以至于国家产业安全、市场定价权这些不着调的说法,也堂而皇之夹杂在科普的题目下面。

  PX的毒性与PX项目的风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话题。地方居民主张后者的时候,总是被人用前者加以驳斥。见诸媒体的《PX项目风险有多大》一文,用的就是这种文不对题的思维方式。还有人撰文称,PX项目几十年没有出现大的安全生产事故。几十年没有出现大的安全事故,不代表PX项目永远不发生大事故。即便已经发生了事故,从统计的角度看,PX项目发生大事故的概率也很小。问题是谁愿意与小概率共存?从国家产业和全球市场考虑生产安全问题的人,往往不愿意承认,恐惧与事故概率并不总是成反比。他们因此致力于管控恐惧。文不对题的科普是管控恐惧的选项之一。更常见的做法是保密——— 保密到征地结束、投资启动项目不能撤销为止,如果可能的话,就保密到不能保密为止。

  一旦政府开始管控恐惧,地方居民就有足够的理由表达恐惧,反对PX项目,以及其他存在小概率风险的大项目——— 排污管道、重金属加工厂或核项目。在表达恐惧的同时,他们当然也在抗议那些文不对题的科普文章。不管动机如何,这类文章都有一种极力简化世界的倾向,不但不能传递真相,反而因激起了不信任感,加重当事人的恐惧。

  所谓“邻避运动”,最核心的诉求,就是要通过公开表达恐惧来消除恐惧。环境运动都包括两个方面的指向,表达恐惧通常是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指向,通过表达恐惧,利益相关者可以实现联合,由此保护自己的知情权。如果不能公开地表达恐惧,人们不可能学会在经济机会和环境影响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

  环境运动的另一个指向是促进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两年前的“我为祖国测空气”活动,现今演化为“我为祖国测重金属”——— 环保组织发动个人自费测定PM 2.5和重金属污染数据,并上传至网络。而“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创设了一个污染企业和污染行为的数据库,鼓励普通人收集和上传身边的水污染信息,不断丰富数据库的内容。

  在政府拒绝公布污染数据的情况下,环保组织创造了一个替代系统。因为技术和经费的限制,替代系统的精确性或许不如官方系统,但在公开和开放两个方面,前者都远远胜过后者。替代系统满足了迫切的信息需求,激发了人们的参与热情,并且在事实上形成了压力政治,迫使官方系统开放数据——— 尽管进程缓慢,而且不情不愿。

  公开表达恐惧和创造一个替代系统,这两者构成环境运动中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不可分割的。一些反对公布污染数据的人说,数据本身对污染的改善没有直接帮助,只会在民众当中造成恐慌。这种说法和力图简化而不是还原真相的科普文章如出一辙。

  如果我们相信普及知识能够消除恐惧,就应该相信,公开信息能够促成改变。技术不是在真空中运作,科普不应该止步于技术原理的推演,而应对技术运作的制度环境给予足够重视,对概率之外的人心有所体察。无视政治伦理和社会需求,科普就会走向科学的反面,成为人们理解真实世界的障碍而非帮手。(作者系资深媒体工作者)

(原标题:[个论]夏佑至专栏:科普为什么不能消除恐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北京警方:薛蛮子涉多次嫖娼及聚众淫乱
  • 体育欧冠抽签-巴萨再会AC米兰 阿森纳死亡组
  • 娱乐李天一被供先性交 李称睡着否认性侵
  • 财经2012年15省社会抚养费达128亿 成糊涂账
  • 科技申通等快递再曝卖客户信息:一份四毛钱
  • 博客周志兴:薄熙来听我唱反调当场变脸
  • 读书皇家奇迹:历史上唯一修成金婚的皇后
  • 教育大学生恋爱1年花1万 男生大呼爱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