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中国舆论真的在收紧吗

2013年09月06日07:07  环球时报

  打击网络谣言在最近引起广泛关注。一方面那些对互联网上乱象感到不满、被谣言困扰的公众对此都相当支持,认为这是规范互联网行为的必要之举。另一方面,也有些在网上活跃的人物对此有相当的不满。他们中有些是出于善意的忧虑,担心互联网的活跃发展会受到遏制;有些也是由于自己过去网上的一些作为未必合乎法律法规,或另有所图,从而产生焦虑和不满。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下,任何一个社会治理的行动都会难免遭遇议论纷纭的状况,这毫不奇怪。但实际上它决不意味着中国互联网舆论的发展受到限制,相反是中国互联网舆论走向“常态化”的重要一步,也为中国互联网繁荣和活跃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互联网舆论的发展异常迅猛,尤其是微博打开了一个新的公共空间,使不少普通人能够善用这个平台,参与公共事务。但网上水军横行、谣言四起,为追逐利益无所不为和为隐秘阴暗的特殊目标而肆意妄为的情况也相当普遍,这对社会的基本准则和不少人的个人权利都形成了相当的伤害。这些行为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对互联网的有效治理而无法受到必要遏制。

  首先,网上的谣言或恶意行为缺少规范,往往使得恶人当道,他们就更加猖獗。其次,不少造谣者以水军所营造的虚幻势力构成声势,以一些大V的转发来形成影响,以某些非理性的社会情绪作为宣泄和利用的基础,由此构成了肆意打击不同意见,用谣言和欺骗攻击他人和社会的状况。造谣者往往匿名发言,不承担任何责任,而其他人转发传播也变成无责任的。这其实是互联网舆论空间发展的变异形态,是一种非常态的特殊状态。这既扭曲了互联网舆论的客观性,也阻断了互联网舆论正常发展的可能性。

  今天依法处理互联网上的造谣者,其实是让一度“变异化”的互联网舆论走向“常态化”的一步。就好像当年互联网上对于知识产权都不重视,中国互联网初期缺少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这既伤害了著作权人的权利,但更重要的是使得互联网的规范难以建立,优质资源难以得到好的传播。这其实是互联网发展初期的现象。经过严格执法,这一现象得到遏制,使得公众得到了更好的互联网服务。这在互联网播放电视剧等方面都得到了体现。其实对违法者的依法依规处理正是保护守法者的必要举措。没有这样的处理,社会底线就无法建立,互联网就会成为藏污纳垢之地,最终损害所有人的利益。

  现在既需要完善互联网舆论发展的法律法规,也要完善互联网舆论的伦理规范;既要相关部门认真严格执法,也要网民自律。这样形成的“常态化”舆论才能真正发挥互联网舆论的积极作用,对社会进步发展起到正面作用。▲(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原标题:中国舆论真的在收紧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习近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哀悼王宁
  • 体育全运男足-辽沪2比2送四川赢球出局
  • 娱乐专访张智霖:自我要求严 吴镇宇是好对手
  • 财经奢侈品专卖店售假:某女明星70万购假包
  • 科技三星发布GALAXY Gear智能手表 专题
  • 博客姚树洁:谷开来和梦鸽都是失败的母亲
  • 读书新中国成立这天蒋介石在做什么
  • 教育2014年U.S.News美国大学排名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