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辉:大学岂能丧失悲悯之心

2013年11月15日08:15  北京晨报
人人都想抬高自己的门槛,都想把问题留给别人,这将造成一个冷酷的社会 人人都想抬高自己的门槛,都想把问题留给别人,这将造成一个冷酷的社会

  把摊贩都赶回到社会上,谁来吸纳他们呢?而这就不是各大学的决策者们愿意思考的问题了。当大学刻意与其社会责任脱离时,则无悲悯的行为方式也就不意外了。

  75岁的“鞋垫奶奶”张素婷在河北师大校区做了20多年缝补活计,近日,校保卫处称按规定她不能进校经营,无视学子们在网上的一片求情之声,准备将其驱离。(据《燕赵都市报》报道)

  对一位租200元房、午饭只能吃白菜馒头的老奶奶,河北师大是否有点太冷酷?这样的残忍教育,岂不严重背离了大学教育的精神?连起码的悲悯之心都没有,就算有了“整洁的环境”,又有什么用?

  可以理解河北师大的苦衷,留下“鞋垫奶奶”,就会树立一个榜样,将引来其他小贩,其中不少人境况可能更惨,如此下去,正常教学秩序难以保证。所谓法不容情,在规则面前,不应感情用事。

  从这个个案中,凸显出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许多低端产业的劳动者无法跟上飞速发展的脚步,如何消化吸收他们,而不是将他们排斥在外,值得认真思考。

  一般来说,弱势群体可以依靠政府救助、社会救助,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资源有限,无法为每个有需求的人提供充分、及时的帮助,这使得大量低端产业的劳动者不得不自谋生路,一些人踏入了法律的模糊地带。

  让社会自行消化解决,必然是谁严格一点,谁就免受拖累,而谁宽松一点,谁就要付出代价。可以看到,中国许多大学校园内摊贩密集环境脏乱,校门口尤其“繁华”,今天整治,明天又恢复原状,这已成为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高校扩招,各大学纷纷扩地盖楼,建筑越来越宏大,颇有了几分官气就开始对相伴多年的摊贩感到不适应了,这其实未必是为了维护什么“教学秩序”,过去几十年,很少有人对此提出抱怨,今天突然成了问题,无非是身份高了,要面子讲光鲜了。

  可问题是,把摊贩都赶回到社会上,谁来吸纳他们呢?而这,就不是各大学的决策者们愿意思考的问题了,反正谁倒霉谁接收呗,当大学刻意与其社会责任脱离时,则无悲悯的行为方式,也就不意外了。

  人人都想抬高自己的门槛,都想把问题留给别人,这将造成一个冷酷的社会,置身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校园的小环境又如何能长久维系?而长此以往,我们的高等教育会不会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蔡辉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中国援菲金额无可指责
  • 环球时报:联合国176张支持票挺中国人权
  • 中青报:“一房四吃”是民生之痛
  • 徐达内:“公报”私愁 解读井喷
  • 北京晨报:不妨把广场舞换成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