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忠
2日上午,一女子在北京朝阳区被一骑摩托车外籍男子撞倒。后女子称身体不适被送往医院检查,双方最后私了。这一原本普通的交通事件,却在3日的网络上演一出180度大逆转的新闻“传奇”:早晨还是老外扶摔倒大妈遭讹,下午就有视频证伪,并显示老外爆了粗口,北京警方晚上证实是老外无证驾驶撞了大妈。“碰瓷+老外”的组合强化了这则消息的关注度,其中不乏泛道德谴责、民粹主义情绪,但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网民对中国人的道德矮化几乎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3日上午的消息仅有几张图片和片面解读,但马上被很多网民当成事实,并对“碰瓷”行为进行讨伐,这当然首先归因于“碰瓷”行为此前在中国多地发生,造成了中国社会的一种集体潜意识,一遇到事情这种潜意识就变成了下意识,下意识的结论显然不客观。而3日下午披露出的老外骂人情节,又挑起了一些人的民族主义情绪,觉得自己人受了老外欺负。而这些情绪大都源于网民的自我想象。
“碰瓷”行为被认为是中国人道德滑坡的证明。近年来中国舆论在道德问题上进行了颇为深刻的反思,但整体而言,中国的道德是否真的在滑坡很难查证。新闻媒体的报道在加剧公众的错觉,比如凸显数起个案,经“坏事传千里”的传播机制,在公众头脑中形成虚假表象。这一虚假表象产生连锁社会恶果:一是使施以援手的路人有了后顾之虑;二是让肇事者有了推卸责任的借口。
就这起事件而言,条件反射式的道德自我矮化,实际上是中国泛道德主义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看重道德评价,这也不是坏事,但道德评判必须基于事实,否则就是建在沙地上的高楼。现在的情况是,往往事情的最终真相还没出来,道德评判先条件反射地迸发。这一点其实是更需要中国社会反思的。▲(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