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克友:体罚学生是师德问题,也是师能问题

2014年01月10日04:30  成都商报

  据悉,成都将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并明确转岗、待岗培训、解聘和辞聘4种退出渠道。从2月10日起,全市9万多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在编教师将纳入这一机制。其中,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可能遭解聘。

  在很多人看来,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被解聘天经地义,因为这是个师能问题;而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被解聘也理所当然,因为这是个师德问题。但是,体罚学生也解聘,就有些难以理解。而且这种难以理解,不仅仅来自个别教师,甚至来自一些家长。在前者看来,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就得严厉管一管;在后者看来,所谓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必要的体罚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有益的。

  这些想法其实都不足为训。事实上,体罚学生不仅是个师德问题,更是个师能问题。建立教师退出机制的目的,在于形成师资的良性循环,消除逆淘汰现象———能力强的教师可能会主动辞职跳槽,而能力弱的教师却可能赖着不动。

  体罚学生为什么是个师德问题?因为这样的老师,缺乏耐心和爱心。对孩子的耐心和爱心,是师德的基础。体罚学生又为何是个师能问题?因为动辄体罚,说明老师面对顽皮学生无能为力或者力不从心,缺少办法,当然是个能力问题。

  那些少数喜欢体罚的老师和一些迷信体罚功效的家长,可能需要进行一点洗心革面的反思。首先,体罚学生来自一种“唯分数论”的驱动,因为体罚往往是因为孩子没有好好学习。有了让孩子成绩好的“正义目的”,体罚也由此变得理直气壮,甚至有的家长也表示认同。体罚意味着,分数成了最高理念,为此可以不择手段。其次,体罚学生体现的是一种管制思维,即老师和孩子之间是管和被管的关系。好学生的标准,就是要听老师的话,不能自作主张,其自由天性甚至被视为大敌,必欲灭之而后快。很多教师对这样的管理方式驾轻就熟,习以为常。

  在上述思维之下,老师和孩子的人格关系是不平等的。但是现代教育理念,则主张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人格关系应该平等。因为现代社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独立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公民,而不是“奴才”。

(原标题:体罚学生是师德问题 也是师能问题)

(编辑:SN093)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京报:养老并轨未动,先担心“对公务员不公”?
  • 人民日报: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 人民日报:日本军国主义就是伏地魔
  • 环球时报:跳出甲午情结,不在自信自卑间摇摆
  • 中青报:怨禁令严苛准备离职,别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