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2014:迟福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改革面临第三次历史大考

交互动画-小明:我要的不多

“我是小明,草根小明一枚”“对于生活,我想对两会说……”

图片故事:油菜花乡长

徐万生没花政府一分钱,如何让偏僻小舟山出了名?

雪珥:GDP目标7.5%,让转型更顺利

2014年03月06日08:01  环球时报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2014年的GDP增长预期目标,确定在7.5%。这是中国政府连续三年确定同一数字。尽管中国的GDP增速大大放缓,但在全球的大型经济体中,7.5%的增速依然遥遥领先。相比之下,美国2014年的GDP预期增速为3%。

  三中全会之后,调整经济结构、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已成中国深化改革的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维持高速增长,多少令一些观察者出乎意料。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这个目标“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他坦言“稳增长更是为了保就业”。如此顶层设计,是务实和理性的。

  放缓经济增速,的确有助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但是,必须看到,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人口大国,中国改革时刻面对着一个刚性制约因素:解决就业。就业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可谓当下中国的心腹之患,相比之下,经济结构问题就是一个需长期调理的慢性病。

  被学界普遍接受的“奥肯定律”指出,当GDP增速增长或下降2%时,失业率会降低或上升大约

  1%。当然,增长率对就业的拉动幅度,与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比例相关。在中国当劳动力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增长迅猛时,即便总体GDP的增长率放缓,失业率也依然得以下降。尽管如此,GDP增长率与就业率之间仍是正相关。

  因此,当调整经济结构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时,维持适当高速,不仅是确定结构调整节奏时必须考虑的制约因素,也是推进结构顺利调整的必要保障。与此类似的,古时治理黄河之道,恰恰是要通过收紧河道、加快河水流速,达到清淤防洪之效,即所谓的“束河冲沙”。

  保持适度高速,或许正是如今治理经济结构问题的“束河冲沙”之法。以适度高速,维持较高就业,冲刷失业率的泥沙淤积层,至少不能再增加新的淤积,以此有效减少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社会震荡,为结构调整保驾护航。

  经济增速除了常被当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之外,也容易被看成是生态问题的拦路虎。生态问题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一方面固然是速度问题,即治理污染的速度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是,另一方面,更是对治理污染不够重视,不能下决心治理的人为问题。如果有足够的法律保障、足够的事先防范和事后惩处,则经济即便是高速增长,也并不必然导致污染的加剧,关键是经济结构是否优化。仅将放缓经济增速,当做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前提,是给不作为找借口。而无论狭义的环保产业,还是广义的生态友好型产业,本身也可以是、并且应该是提升经济增速的动力源之一。

  我们可以将经济结构调整,看做是对蛋糕配方的修改;而保持适当高速,就是在相对漫长的配方修改过程中,继续保持蛋糕的规模,甚至进一步做大蛋糕。即便这个蛋糕不那么完美,面对十几亿人,蛋糕生产绝不可停下来坐等配方调整。这背后就是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李克强坦言,“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技术含量”大大提高,一切调整都不可能在静止状态、甚至休克状态下进行,而必须在适当的高速下进行。其中分寸、尺度与节奏的拿捏,不仅是对执政者,也是对整个民族智慧和耐性的考验。▲(作者是旅居澳大利亚华人学者)

(原标题:GDP目标7.5%,让转型更顺利)

(编辑:SN093)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两会排行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