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国服”应是个概念,非标准化样式

2014年11月19日07:43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刘  仰

  北京APEC会议上多国领导人穿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出席宴请并拍了“全家福”,使得“国服”概念再次引发热议。我认为,“国服”概念可以接受,但“国服”的具体形态未必需要严格精确。

  “国服”概念源自主权国家试图从外观上区别彼此,国旗、国歌、国徽等是最显著的体现,顺着这个思路还有“国球”、“国花”等,“国服”也属于主权国家基础上此类概念的衍生物。“国服”概念可以提倡本国文化的系列特征,但未必要像当年“中山装”一样变成人人都穿的标准服装。恰似中国的“国花”,牡丹、兰花、梅花、荷花等等,很多人各有中意,为何要明确规定某一种呢?今天有人以唐装、汉服,或长衫、旗袍为“国服”,都缺乏绝对代表性。况且,中国历史悠久,服装服饰、衣冠系列在历史长河中多有变化。如今若要统一规定“国服”,不说民众的接受程度,就说在历史服装中选哪一类,估计就没法统一。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国服”概念都是在进入平民社会的主权国家才出现的。曾经的欧洲贵族服装或中国古代官服最后都淡出了历史,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所标志的社会等级不再被现代社会所接受。因此,现在的“国服”有一种人人平等、人人可穿的意味。

  “国服”代表一个国家的想法可以理解,但严格规定“国服”的样式、款式未必合适。我们可以提倡服装有更多本民族特色,甚至为不同礼仪场合设计不同的特定礼服,但不必统一规定“国服”的细节。因为服装的变化是必然的,个性化不应被标准化掩盖。

  事实上,当今“国服”已有较为流行的适用范围,但它体现了一种扭曲的文化心理。例如酒店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饭店端菜的服务员很多穿传统服装,而经理、领班之类往往穿着西服。这一现象是殖民地文化的遗留,仿佛文化的高低与服装的高低相对应,穿中国传统服装的似乎只是“侍者”、“下人”。

  “国服”概念应从改变这一文化心态做起。我周围有些朋友喜欢穿中国传统服装,传统服装如今在某些时候成为社会地位一种含蓄的暗示。但他们穿的传统服装的某些款式,源头上说其实是过去底层劳动人民的服装,今天倒意味着“高大上”,对这一现象我们没必要嘲笑,而应该肯定与鼓励。总之,“国服”更应只是一个概念,融于各种服装之中,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而不必成为一种具体规定。▲(作者是北京知名学者)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国服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中青报:崔永元与肖鹰骂战别成为泼妇骂街
  • @haitaode:潘小梅,意外地告别夹缝生活
  • 新京报:莫以“老外逼退轿车”拷问国人勇气
  • 环球时报:G20适合在中国的哪座城市开
  • @中青报曹林:“教师课堂抹黑中国”缺少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