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不是大学开放的阻力

2016年08月16日09:16   长江网-长江日报 收藏本文

  原标题:围墙不是大学开放的阻力

  作者:付小为  来源:长江日报

  此前颇受争议的大学向社会车辆违规收费事件终于画下句点。日前,涉事方之一的武汉理工大学发出通知,将对该校部分校门进行交通管制,禁止外来车辆通行。

  藉由高校对绕行车辆收费是否合理的争议,有关大学校园能不能更开放、要不要打破“一墙之隔”的探讨一度随之展开。如今收费事宜与校门一并关上,一些人不免略有失望,大学与城市始终隔墙相望。

  国内像武汉这样拥有丰富高校资源的城市不多,但哪怕拥有为数不多高校的城市,也面临着大学之于城市的命题。在很多人眼里,高筑的围墙,不是简单的形式性分界,而是从管理模式、生活形态到思考方式的分别。因为这道“高墙”,大学与城市除了地理位置的相互归属,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连接,仿佛没了这道阻隔,大学之城方才实至名归。

  近几年各地关于“大学城”的讨论,也多将目光聚焦于此。对比国外的“开放式”大学,取消这道屏障的要求显得极为迫切。实际上,这些令看客艳羡的,分散于城市不同区块、没有围墙的大学,其形成有着特定的背景和历史原因。这些大学往往历史悠久,或源自某个行业下的学术协会,或由私人创立,时隔多年,它们作为不同的“学院”统归到本地的综合性大学名下,以大学与城市融为一体的自然形态存在。

  国内围墙之内的大学,同样是历史的产物。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评断,有人对此类“二元”环境提出质疑,但要打破既已成型的模式,所要遭遇的挑战恐怕比推墙刹那的喜悦多得多。比如以拓展城市交通支流为目的的打开校门,首先要面对长期以来校内交通管理缺乏交通指示设施、专门疏导调配人员缺乏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又比如社会人员过度密集带来的安全保障问题。

  更进一步来看,既然有没有围墙各有历史成因,所谓围墙的阻隔也不过肉眼下的认知。要知道,今天我们所追求的大学之城,不是打通院墙连接内外的物理通达性,它是大学之理想、智慧、创新资源、大学之创造活力向城市的输出和渗透。毕竟,相较于校园的形式结构,大学真正的意义在于精神的探究。

  在此之上再议武汉建设“大学之城”,大学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自是题中之义。而其中的开放共享,除了围墙内外下的道路资源,我们更关心高校文化资源如图书馆的公共开放性,高校智力资源如人才的跨领域交流、跨产学兼顾,高校创新资源如研究成品的社会化、规模化转换。让智慧结晶流向城市实现市场转化,又借助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推动智慧成果的产出,城市精神与大学精神融为一体,在创新实践中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行。相信到那个时候,高校围墙之争也会因融通与共识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大学 高校外来车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