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澳洲随地小便被捕 该反思国内社会生态

2016年11月03日11:01   京华时报 收藏本文

  原标题:谈论“便溺被捕”究竟应该谈论什么

  作者:刘文嘉

  “赴日游客顺走马桶盖”余波未散,又爆出中国游客在澳洲公园随地便溺的脸红新闻。澳大利亚警方11月1日向中国媒体确认,10月29日两名中国男性游客在澳大利亚悉尼皇家植物园随地小便,并和上前阻止的警察发生冲突,最终因“袭警”被当场逮捕。

  男人随意站在路边、公园树下小便的情形,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都不陌生,甚至一些马拉松选手“尿红墙”的行为,还曾被赋予一种新民俗的意味。但现在,换了一个国家、换了一棵树,公共场合小便就带来了“罚款”“逮捕”“地方法院出庭受审”,这个巨大转换估计远超当事人意料,也会让很多围观者心里一震。

  在日本“顺走马桶盖”的中国游客,可能同样吃惊于国内和国外“环境”不同带来的后果差异。以为“上一位客人遗落”而顺走马桶盖,这在中国可能就是“小节不拘”,结果却导致了酒店追讨、网上致歉等一连串后续反应。这两件事的相似之处都在于,这些看似极其平常的、每天发生在人们身边的违反规则的行为,都因行为发生地换到了国外而迅速产生了相应后果,并立显出规则的刚性。

  与其说是中国游客在国外丢了国家的脸,还不如说是“中国规则”正在通过走出国门的游客而受到世界的检视。被不绝于耳的“低素质旅游事件”折射出的,正是我们常见并反感的日常社会生态:不以遵守规则为荣,反以钻规则的空子为荣;不以遵循程序办事为常识,反以操作潜规则达到目的为本事……在此之下,学历造假、论文抄袭、公权设卡、行业寻租都能被当做对规则的“正常利用”、都能被社会接受,更加“小节”的问题,比如逃票、套牌、扔垃圾、“到此一游”、顺手牵羊和随地便溺就更“不是事儿”了。

  正如新闻中受访法律人士对“便溺被捕”一事的评价,“在许多西方国家,构建社会秩序的法网非常严密”“许多具体、细节的法律规定,与我国存在很大区别”,社会文明的差异,往往直观体现在这些小的违规行为到底“是事儿”还是“不是事儿”上。这点差别是终端式的差异,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浅层看是人的素质问题,深层看却是社会生态和环境所致。

  每一次不文明旅游事件曝光,都给事件主角带来了相当的舆论压力,也即达成了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惩罚。但对这些事情的讨论不应止于素质论,更该延伸到对国内社会生态的反思。那些来自外部的、对于中国是否已跻身文明国家的评估,并非仅仅立足于几个大型国际会议、大型体育赛事,更多的是建立在无数具体而微的民间交往基础上。正是这些微观交往,自然又真实地呈现出中国的公共生活的秩序、公共规则的效用、公共意识的强弱,折射了法治和人文环境,从而为外来评判和自我审视构建了一个真实的坐标。正视这个坐标,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弊病。

责任编辑:魏巍

文章关键词: 中国游客 随地小便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