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学生选择权,从高考作文做起

2017年06月08日11:31   新华网 收藏本文

  原标题:扩大学生选择权,从高考作文做起

  高考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包括高考科目改革、取消婚否年龄限制、试点春季高考、试点高校自主招生等等,莫不如此。对于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改革举措,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也需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思路,以适应扩大选择权、用好选择权的高考新主题。

  中国关键词、“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人生三本书、24小时书店、我和高考……今年恰逢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最能展现学生汉语文化能力和素养的高考作文题再次成为焦点。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表示,今年的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反映时代主题和价值观念。

  材料作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赋予学生广阔的思辨和表达空间。从思辨和表达角度说,今年高考作文题的最大变化是给学生扩大了选择空间,这和浙江、上海启动的新高考改革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思路一脉相承。而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在扩大学生选择权方面持续发力。

  比如,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和北京卷的作文题都是“多选一”题目,这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发挥。全国卷Ⅰ是根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根据题目提出的关键词,学生可以有很多关键词组合,关键在于要建立关键词之间的有机联系。

  又如,浙江高考科目实行3+7选3,文理可自由搭配,考生有35种组合选择;上海高考科目实行3+6选3,考生有20种组合选择。而除科目选择权外,还扩大了学生的考试选择权,两地外语科目均可考两次,选择最好一次成绩计入高考。在6月7日、8日两天的高考中,上海和浙江学生只考3门,有的只考语文、数学两门,因为英语已经考过一次,所有选考科目都在之前考完并已知道成绩。

  多年来,舆论一直呼吁高考作文题可以出3到4道,由学生自主选择。目前看来,改革顺应了舆论呼声,这会变为未来出题的趋势。可以预见,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改革将体现在考试招生改革的各个环节。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自由选择,还需要高考阅卷标准更加多元,评卷更加开放,尽量避免“主题先行”的评价标准。这和扩大科目选择权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高校录取制度改革,进行自主招生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是一个道理。

  像全国卷Ⅰ选关键词,如果学生选食品安全、空气污染,这样的角度会不会有问题?会不会因此失分?即便有的考生想写食品安全、空气污染问题,恐怕也会因为担心“敏感”而放弃。全国Ⅲ卷的作文题目是“我的高考”或“我看高考”,如果学生批评、质疑高考,或者谈自己并不愉快的高考经历,在得分上会不会受影响?这些都会影响考生的正常选择。这两套试卷给了学生选择,但学生的选择可能会受“主题”限制。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高考作文评价体系,消除学生的顾虑,引导学生转变观念,鼓励学生行使选择权。

  今年高考作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社会热点、时代变迁结合比较紧密。最典型的是全国Ⅲ卷的作文题,以恢复高考40周年为背景,有人觉得这很好,贴近现实,时代感强,让考生有话可说。但语文作文题和政治题、时政题以及科学题不同,主要考察学生的思辨与表达,作文题是否结合时代、贴近生活并不十分重要,即便没有紧扣社会热点和时代变迁,只要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辨和表达空间,也不失为好的作文题。

  恢复高考40年来,高考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包括高考科目改革、取消婚否年龄限制、试点春季高考、试点高校自主招生等等,莫不如此。高考制度要起到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兴趣发展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对于所有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改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也需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思路,以适应扩大选择权、用好选择权的高考新主题。(北京青年报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张颖倩 SN191

文章关键词: 高考 浙江 选择权 学生 高考作文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