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乐 站点导航 SRSNet Ads.
国内时事 国际时事 体育 财经 科技 游戏 文化艺术 影视音乐 生活娱乐 健康 旅游 社会经纬

陈逸飞拍就《逃亡上海》
讲述犹太人大上海的避难故事


http://www.srsnet.com 1998年11月26日 17:05  华西都市报

  陈逸飞1998年捧出了自己的新作:——《逃亡上海》。
这部被陈逸飞再三强调为“艺术纪录片”的电影,又一次
使他成为焦点人物。从1995年《人约黄昏》后,蛰伏了三
年,陈逸飞选择以“二战”期间 25000名犹太难民在上海
避难并获救的这一历史事实为题材,拍摄他的“上海系列”
第三部戏《逃亡上海》,“我不在乎这部片子是亏是赚,
是否能获奖,重要的是为人类、为上海留下一点有价值的、
值得骄傲的东西。”陈逸飞语气激动地说。也许就是这种
创作心态,才使影片的观点不倚不偏,贴近并再现历史,
成为“艺术性纪实片”。这部影片历时数年,投入大量的
资金和人力,以纪录片的投入成本来看,在中国已属空前。

  《逃亡上海》是“犹太人在上海”的写实,虽然仍是
陈逸飞感兴趣的40年代旧上海,但是人物的国籍、背景使
影片与前二部相比,有了更大的含金量。”我要把这部影
片拍成探索性的艺术片,但又是温馨的、后现代的、看得
懂的一部艺术片。它不像《海上旧梦》那样,是想象中的
上海,也不是《人约黄昏》那样的爱情片,而是独开一个
层面的艺术纪录片。”

  血腥海洋中的一条方舟

  “那还是七年前,我的画展在纽约举行,一次聚会上,
我遇见了一位金发碧眼的犹太老太太,她用地道的沪语说:
‘侬好!侬阿是上海人?’我大为吃惊。就是从她那里,
我开始了解到这段鲜为人知的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并深
深地被感动,萌发了用影像再现这一段历史的愿望。”

  “二战期间,当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时,许多犹
太人从欧洲逃往上海避难。逃亡之初,他们都只仅仅听说
过东方有个上海,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口岸,勿需签证即可
进入。可是他们并不知道上海到底是在哪里,因为亚洲对
于欧洲来说,特别是中国,实在是太神秘太遥远了。然而,
他们的家园已被毁,除了逃亡,没有别的选择。于是,这
些犹太人坐着大海船绕了半个地球,在每个港口都停留过,
言必称‘民主’的许多国家都在这时无情地拒绝了他们,
对急需救助的他们紧紧关上了国门,只有东方城市上海宽
容地接纳了他们。就在中国人民自己也为生计艰难奔波的
战争年代,来自欧洲的犹太人在同样贫穷的中国生存下来
了。大约有2.5万到 3万名犹太人在上海获得营救,他们
成了今天联系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的纽带。一直到今天,
这些曾在上海居住过的犹太人都称自己为‘上海犹太人’,
他们在上海从未受到过排犹情绪的干扰。中国人的宽容使
他们在屠杀中幸免遇难,在血腥的海洋中有了一条方舟。”

  “对这样的题材,我最初也曾想拍成一部故事片,描
述一个犹太老年音乐家的感人故事,可思考再三,最终还
是拍成了现在的这部影片”。

  逃亡,造就了一个首席小提琴手,还有……

  说到自己的影片,陈逸飞脸上的表情不由得流光溢彩
起来。他拿出经剪辑但未配音的带子放入录像机,荧屏上
先是一片黑色,渐渐闪烁出光斑,又渐渐隐现出一种乐器
的局部。镜头移动着,小提琴残缺的琴身和一双苍老摸索
着的手出现在我们面前,影片的主人公葛林伯格一抬头,
一声巨响,轰然闪出“二战”中飞机呼啸、希特勒演讲、
犹太人在集中营的一组珍贵资料镜头。接下来又是主人公
葛林伯格在现实的石板路上不停地走,在墓碑前停下,为
屈死的亲人们默默祈祷,献上一束洁白的花……影片用现
实和历史双重时空交错的方式进行叙述,让老人用独白的
口吻回忆,以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心灵共鸣。

  “葛林伯格现在是维也纳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50
年前和父母一同从纳粹魔掌中的维也纳逃往上海,当时才
 5岁的他遇上了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父亲劳累过度得了
肺结核,他自己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生活如此窘迫,但
母亲得知小葛林伯格萌发了学习音乐的愿望之后,还是为
他买了一把小提琴。他迷恋上了音乐,上海也成了犹太人
的一片乐土。当时,上海聚集了很多有名的犹太音乐家,
有小葛林伯格的老师威敦勃·富华,还有斯坦恩,他们每
个星期天都穿着燕尾服在外滩公园的露天音乐厅演出。有
人统计过,被上海拯救的犹太人中,当时已是音乐家和日
后涌现的有 200多人。后来一直留在中国的威敦勃成了上
海音乐学院的教授,由他教授的中国学生,如谭抒真、黄
贻钧、司徒海城等,日后都成为中国音乐界的泰斗。当时
住在上海舟山路的犹太难民中,小布鲁门撒尔后来在卡特
执政期间,曾担任美国的财政部长。”

  影片中还有两个小细节,一个是关于曾住在舟山路的
马丁,去年按地址来找50多年前的上海老家。但因为他出
生得晚,离开上海时尚不谙世事,所以什么也记不得了。
很巧,对门走出个老太太,一见他就喊起来‘你是马丁?’
于是,两位老人紧紧拥抱,诉说离别之情。还有一个是杜
德纳,他在逃亡期间曾得到过一个上海人牟先生的帮助。
战后,杜德纳到美国成了企业家,可他从没有忘记过牟先
生,虽然牟先生已过世,他仍一如既往地给予牟家以经济
上的资助。”

  从视觉艺术迈入视听艺术的大门,陈逸飞对音响、音
乐的要求一点不懈怠,影片的作曲将由叶小纲担任,结尾
处采用贝多芬的第9交响乐(欢乐颂),启用了250人的乐
队和 120人的合唱团。为了充分表现人类的团结和犹太民
族的友爱,影片特意用 360度的大拉镜头,为全片划上一
个有力的句号。

  四合院里弹钢琴及其它

  陈逸飞很忙,拍完《逃亡上海》后,他明年初将成为
在纽约马博画廊开画展的第一个亚洲人。接下来又是马赛
的NX个人展,威尼斯的双年展……他说自己除了绘画,仍
要继续拍电影,正在准备一部本世纪初南方文化人在北方
生活的影片,跨度是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他形容为“
四合院里弹钢琴”,主要表现梁思成、林徽因等几位通古
今知世界的才子佳人的情感纠葛。说到编著《中国建筑史》
的梁思成,陈逸飞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只有他们才是真
正的文化人,比起现在那些轻浮的自称文化人的人,真不
能同日而语,他们才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我认为
一个艺术家只能发一种声音。”陈逸飞坦然地说道:“美
术是我的本,电影和其它都是皮毛而已。”  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