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Sina. Ads.

   首页> 文化艺术>光明日报 >新闻内容

光明日报

经济类图书引进战烽烟四起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4月2日 10:02 光明日报

    1998年,中国图书出版业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
一些有实力的出版社大量引进欧美经济图书,或原版影印,
或翻译出版。一时之间,此类图书充斥市场,令人眼花缭
乱。

    作为高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
1997年出版的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为发端,在去年成
套推出了“经济科学译丛”;随后又引进出版了“工商管
理经典译丛”、“工商管理精要系列(影印本)”、“企
业财务与金融管理系列(英文版)”等一大批图书。中国
出版界近年跃出的一匹黑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在
1998年一举推出了百余部引进版的财经、管理类的教材,
受到业界和经济界的普遍关注。机械工业出版社、清华大
学出版社也相继出版了不少这类图书。

    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刘志强调,虽然该
社引进的经济学名著出于西方学者之手,研究的是西方国
家的经济问题,但归纳出来的理论却是研究市场经济不可
逾越的高峰。书中的许多观点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行
为,对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同时,
引进经济学著作也可弥补国内和世界的理论差距。因此,
人大社当初是本着为高校教育服务、促进中国经济学理论
紧追世界前沿的宗旨,冒着一定风险,不惜巨资购买版权,
推出西方90年代的经济学经典教材的。东北财经大学出版
社社长兼总编辑刘明辉教授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逐步建立和一些经济部门与国际惯例接轨,是国外先进
的财政经济和工商管理理论能在我国登陆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社本来就以出版财经类教材见长。为了便于国内的
经济学界,尤其是高校的广大师生尽快全面了解国外专业
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他人之长,我们社从1996年至今,
开始向国外著名出版社购买版权出书。”据介绍,东财出
版社在去年一次性推出了110多种世界一流名校教授编著
的经典教材,包括“哈佛商学院案例教程”、“世界财经
与管理教材大系”、“顶级管理经典系列”等,体系完整,
选题精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人大社去年出版的经济类图书
有五六十种;机械工业社也有110种,今年计划出70种;
清华社有三四十种。如此多的教材,面对的却仅仅是经济
学学者、高校经济专业的师生等有限的读者对象,做好宣
传、营销工作恐怕就是出版社的求生之道了。东财社主管
宣传的社长助理方红星说:“书的质量上去了,就不愁卖
不出去。在去年出版的97种英文原版影印教材中,有十几
种在国外再版达十余次以上。具体营销上,我们社先后在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四川大学工商学院等20余家财经管
理教学单位举办‘引进版财经管理教材专家论证会’;并
且斥资20万元,启动‘MBA书架工程’,向全国55所MBA授
权院校赠送最新引进版MBA教材。”人大社主管宣传策划
的李和平女士介绍,该社的经济类图书是品牌书。因此,
人大社精益求精,出一本是一本,不求最多,但求最好。
该社把引进的经济类图书定位在教辅而非教材上,着重从
学术角度进行宣传。如“经科译丛”,每出一本就请国内
该领域的权威在北大、人大等大学做讲座。去年还曾邀请
斯蒂格利茨来华讲学,引起了国内经济学界的轰动,今年
则计划邀请《国际经济学》的作者之一保罗·克鲁格曼来
华讲学。据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刘露明介绍,该社也采取了
与东财社相似的营销手段,收到了较好效果。

    好的理论还需适应国情才能产生威力。面对引进版经
济图书的“狂轰乱炸”,业内人士认为,推出内容适合国
情的原创书乃是当务之急。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系95级一位
学生说:“国外的书是好。但我们学生还是喜欢国内老师
编写的教材,一是难度比较合适,二是适合我们国家的实
际情况。国外的教材可以用作参考书或做练习用。”对此,
出版界的人士也深有同感。人大社社长王霁教授介绍说,
“我们社特意组织了一些国内的专家学者编写了几套切合
中国学生使用的教材,即‘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系列教
材’和‘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MBA案例系列教材’,但
从内容到形式,都借鉴了国外教材的好的方面。”东财社
则积极调整出书结构,开发好的选题,在书号紧张的情况
下,每年出版30-40种高水平的财经管理类的学术著作,
以求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们自己的经济实践和理
论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多方面引进、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
是必要的。问题在于,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向世界贡献出
中国自己的经济学理论著作。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出版
界的支持,更需要经济学界的努力。于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