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Sina. Ads.

   首页> 文化艺术> >新闻内容


网上文学原生态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4月2日 19:53 中华读书报

    特曼曾经写过一首诗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出行/他看
到的第一个物体是什么样/他就变成了什么样/有一个大
人每天出行/他看到的第一个从未见过的物体是什么样/
他就变成了什么样。现代社会生活中,无论对孩子还是大
人来说,电脑往往就是这样一个让人“一瞥惊鸿”,最后
被它彻底俘虏的物体。随之而来的网络热更是以钱塘初潮
的汹涌之势,冲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学自然也在大受
影响之列。虽然网络文学迄今还没有引起包括大部分作家
在内的社会公众的注意,但它却已在无声无息地动摇着传
统文学的总体格局。

    网上创作:多呈游戏之态,间或跑过一只“斑点狗”

    作家,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从事文学创作
有相当成就的人。在传统观念中,成为作家必须经过作品
的构思、写作、发表等一系列环节,其中发表是至关重要
的一环,如果哪位文学编辑不开窍,朱笔一封杀,海明威
也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当作家的第一步是让编
辑“认”你,否则一切都白搭。网络彻底改变了文学爱好
者的这一被动地位,只要愿意,你可在网上发表你的全集,
包括书信和便条。这听起来真是太痛快、太过瘾了。

    然而,网络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媒介,它不具备任何判
断标准和判断权威,就像古人把诗写在酒店墙壁上一样,
“网络作家”只不过用另一种方式让人读他的东西。没有
谁会真把所有唱卡拉OK的人都当歌手,在网上发表作品常
常只是文学爱好者的一种自娱行为。

    但或许,又正是因为没有了判断标准的限制,网上还
真有些鲜活无禁忌的文字。在一篇题为《爱情与等待》的
小说(或随笔)中,有一段“我”与“妻子”关于书的对
话:

    亲爱的老公,你为什么把垃圾到处乱丢?

    那是书,不是垃圾。

    如果是书,为什么不放在书架上呢?

    那有特别的意义。

    我实在看不出来,苦苓的《校长说》丢在沙发上有什
么意义。

    只有那种书的每篇长度刚好适合电视广告的长度。

    那么,抽水马桶上那本书,你又怎么说?

    我看了会想大便。

    如果你不把书装在架子上或是脑子里,我实在看不出
书和垃圾有什么差别。

    网上“自由作家群”的作品总体质量并不高,多数只
是些关于玩电脑的感受和关于个人情感生活的小散文等,
但因为创作的状态放松,所以不时能冒出些“佳句丽词”
来,有篇《电脑爱情“多恼河”》讲的是一个不幸的故事:
“我”的恋爱整个儿一个286速度,运行奇慢,她的“文
件”总打不开,我感情的“传输系统”绝对没问题,很畅
通,她的“接收系统”却时不时要出故障,最后恋爱还是
“死机”了,因为网络上杀来一“黑客”,而我和她又实
在不“兼容”。

    这一类的“文学作品”不少,一般在个人主页上。而
在一般的书吧站点里,像黄金书屋、清韵书院、书味频道
、新语丝等,多数是转载已发表的文章或已出版的书,基
本上没有原创作品。“棋琪书吧”的主人棋琪说:原创作
品没法保证质量,太个人化,一般没人看。

    说到网上的转载文学,那真叫浩如烟海,可以说,只
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网上没有的。古今中外的作品,概莫
能外,甚至还有《肉蒲团》一类的书(不过是要交费的)。
某站点的“精华文摘”中有篇《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
,收集了很多红卫兵“诗歌”,还有当年红极一时的劳模
、铁人王进喜的大作也在上面: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
/天南地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

    与网上作者的“发烧”相反,很多作家对网络十分陌
生,在记者以前的一次采访中,大多数作家表示不知道自
己的作品被搬上了网,目前也没有听到过关于网上版权和
付酬的明确说法。在中国作协、《作家通讯》和《微电脑
世界》联合举办的“数字化时代给文学带来什么”的活动
中,100多位作家出席,其中只有2人上网,还有几位曾经
在网上溜达过。网络对多数作家是“如雷灌耳、视之无物”。
他们遵循的,仍然是传统的文学秩序的格式。不过,已有
些年轻的新锐作家开始关注网络、利用网络了。最近邱华
栋和几个朋友在网上搞了个文学接龙的游戏,他以《网上
跑过斑点狗》为题写了个开头让人续,据说现在在网上很
火。可邱华栋说:文学创作毕竟是很个人化的工作,网上
接龙只是一种游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创作,还是白纸黑
字有成就感。

    但是,网上文学创作可能不仅仅是作者兴之所至的简
单游戏了,那些深夜时分在电脑前随意驰骋于自己的文学
想象空间的年轻人,已经从“痞子蔡”的一夜扬名中看到
了成功的典范。

    痞子蔡本名蔡智恒,读台湾成功大学的水利博士时在
BBS上发表了其连载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从此一
发而不可收。先是世界各地的中文网友读得如醉如痴,后
来印成书更是风靡一时,头一月竟然再版了八次,紧接着
又有制片商找上门来,要把这段网络爱情故事拍成电影。
台湾的中国时报转引一位作家的话说,痞子蔡很可能会成
为继琼瑶和三毛之后,第三位走红内地的台湾作者。

    本月早些时候,四通利方的新浪网邀请了痞子蔡与读
者进行网上交流。从他的成功来看,随着这一代在电脑和
互联网上长大的年轻人的不断成长,网上的文学创作或许
会很快脱离一般的信手拈来的业余爱好层面。


    网上办刊:只为过把文学瘾,编者竟然谁也没见过谁

    第一份网上中文纯文学期刊创刊于1995年,叫《橄榄
树》(http://www.wenxue.com)。它的前者《中文
诗歌网》就是份正经八板的期刊,有老总,有编辑,还有
网上编前会,投稿的人还不少。

    《橄榄树》编委会有十来个人,散布在世界各地,谁
跟谁都没见过。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聂建云编委说:
当时就是想办个中文杂志,对抗Internet上铺天盖地的英
文,一提议,网上有人响应,就办起来了。这是个全开放
的杂志,想过把编辑瘾的,发个E-mail,水平能力够的,
就能坐上一把交椅,不想干的,说一声就能退出来,完全
义务,完全兼职,也完全自由。

    但这又是一份完全意义上的杂志。用E-mail投稿的人
几天内会收到回信:“谢谢您的来稿,我们将在一个月内
告知您来稿是否采用”。只要比较一下传统文学杂志的“
来稿三个月内未接到采用通知可自行处理”、“来稿一律
不退,请自留底稿”一类的话,这回信就委实太温情脉脉
了。网络的快捷提高了办公效率,各编辑很快就能读到自
投稿或组来的稿件,并在网上签发用稿单,确定下期的用
稿。被淘汰的稿子,如果作者愿意,也能公开在网上,但
不在杂志站点上,这样所有的人都能看到采用稿和未用稿
之间的区别,并据以评判杂志的品味和编辑的鉴赏水平。

    现在美国的总编祥子告诉记者:在《橄榄树》发表文
章不付稿费。事实上,杂志的大部分开支由在美国的几位
编委自掏腰包。不赢利,也不付酬,这一方面显示了办刊
和创作的非功利性,一方面也说明网络的黄金时代还没有
到来。没有公司在网络文学杂志上登广告,杂志也没法向
访问者要钱。网络上的大部分资源目前是免费共享的。《
橄榄树》既无关政治,又不涉色情,何况还处在这样一个
纯文学低潮时期,谁肯掏钱看你这份杂志?但它的稿源却
并不缺,无论编者还是作者,都只是因为热爱文学,也因
为“好玩”。而且《橄榄树》不拥有所发文章的著作权,
作者照样可以拿到传统文学杂志上去发表。

    在网上,像这样正式的文学期刊很少,多数就是些书
吧和文学站点,里面也基本上不发原创作品,多是热门图
书,其中最多的是爱情、武侠、侦探、军事小说等。春光
书屋的站长wf说:事实上,太纯的文学站点根本没法吸引
人来访问。所以他的书屋里设了不少(爱情、成功)心理
自测、笑话、漫画、游戏及股市行情等,事实证明,到书
吧来做游戏(包括挖地雷、跟西施打扑克这类低级游戏)
的人比看文学作品的人要多得多。

    “不说别的,在网上看书,钱也花不起呀。再说,现
在有什么小说是你看得懂的,又有什么散文是你值得花钱
去读的?”一位经常光顾书吧的网虫在留言板上不屑地说。
他上网不过是为了了解书市动态行情罢了。

    所谓网上文学杂志,更多的就是上了网的杂志,像《
人民文学》之类。但据说访问的人不多。人在网上,触到
现代高科技的脉搏,很自然地会心悸而躁动,所以访问者
习惯看些短笑话(如“——你怎么自己做饭?——我厨娘
结婚了。——跟谁?——跟我”一类),而没法沉寂下来
认真看长作品。好几家上了网的文学杂志也表示:他们的
主要精力还跟以前一样在杂志上,上网只是副产品,他们
一般只通过网络扩大杂志影响,并在网上先占个地盘,以
防网络大发展时落伍,而并不指望真有多少人读杂志。

    文学网虫:并不疯狂,一个个仿佛都那么冷漠

    一般来说,没有真正的网上文学人。网虫们更感兴趣
的是信息、游戏,作文学读文学都是兴之所致;作家更感
兴趣的是创作、出书,上网只是玩票,好奇。

    多数网虫对网上文学的评价不高,意见集中在内容粗
糙、杂乱、不规范、良莠不分等方面。其中最糟糕的是古
典文学,错别字常见不说,而且有些异体字或古字因汉字
库里没有就空出来,或者说明:左边什么偏旁,右边是什
么,然后用括号括起来,看了让人哭笑不得。

    记者进入了一个书吧的聊天室,在网友指点下找到了
从《孔雀东南飞》中发现中国首例左撇子刘兰芝的libid
o。他告诉记者: 网络是个高度自由又完全失范的空间,
是最合适解构主义者和精神病人的地方,以前有人从《离
骚》里读出了同性恋,从《野草》里读出了鲁迅对弟妹的
觊觎且言之凿凿。事实上,正是网络文学和文学人把文学
“玩”成了最没意义的东西。在他的指引下,记者看了非
作家玩票系列[BIG5]黄又兮的几篇小说散文,的确很意
识流,让人头晕。我们在聊天时,另一位网友插进来说,
网络最坏的一点就在于谁也见不着谁,像午夜电话,人们
可以把心底里最黑暗、最肮脏、最无聊的东西都毫无顾忌
地倒出来。其结果是使网络失去了最可宝贵的真诚和神圣
感,包括文学的神圣。现在的青年都乐于表现顽主、痞子
的一面,谁要说自己献身文学,是会被笑话的。libido反
驳说,真诚还是有的,去年两青年不就是在网上谈热了后
来结婚了吗?但神圣感的确不多,特别在几个著名的聊天
室里,年轻人多,谈正经事的很少,瞎掰呗。议论政治、
交流技术、聊人生感触的多,文学不是热门话题。

    最后,记者试着公开了一个问题:你怎么看文学?你
愿意用一生从事文学事业吗?半天时间,居然收到了好几
个回答。有一个是:“文学是你忙碌一天后回家,在过街
天桥上猛然看到高楼大厦、车来车往和一抹夕阳时感觉到
的那种东西。可是除了无证小商贩和乞丐,谁会老呆在天
桥上呢?”另一个回答是:“我愿意用一生去追(文学,
或者别的),只要你每月给我800元房租和1000元生活费。
”还有一个:“哥们,等我发了财,一切都好说。”最后
一个是:“现在这个时代还没轮到文学说话。但我愿意为
大家保持这个小小的火种,到时候再燃成燎原之势”。我
很想把末一个回答给libido看,让他知道文学——包括网
上文学都并不缺乏神圣和尊严,但libido已经下线了,别
人让我欣赏了他的一篇新作——《当爱已成网事》:

    网事不要再提,Modem已多风雨,纵然记忆抹不去,
ID都还在心里。真的要断了联系,让电话好好继续,你就
不要再苦苦追问我的IP。上网它是个难题,让人目眩神迷,
不Talk或许可以,不灌水却太不容易,网费它真的离奇,
抽风也让我着急,我对你依然沉迷,我对自己无能为力,
别留连网友中,GGMM柔情万种,不要问他是否会相逢,不
要管他是否言不由衷,为何PING不通,虽然有网就有痛。
有一天你会明白,有了BBS就会不同,浏览总是太匆匆,
我好害怕见到帐单以后心痛(网费太重),戒了网就没有
痛(戒了网也没有用),将网事留在风中。

    据说libido是只老鸟,他不久会把新作配上如泣如诉
的旋律搁在他个人网页上。对多数网虫来说,这可能比王
安忆在《收获》上又发了个长篇更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