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纬 Sina Ads.

   首页> 社会经纬> >新闻内容


众说拯救春节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2月14日 23:40 《北京纪事》

    春节为什么越过越没劲?传统的春节还过不过?“洋
节”与春节过哪个?现代人该怎样过春节?

    不美的春节等于自取灭亡

    作家陈建功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老百姓还是希望有这样一个全家
团圆的节日,就是最新潮的年轻人,也愿意在春节回家给
父母拜年。

    现在人们之所以觉着过春节“没劲”,主要是社会给
老百姓提供的消费场所没有吸引力。比如春节庙会,我只
去过一次就再也不想去了——到处暴土扬烟,春节人们穿
得都很干净,走一会儿皮鞋上全是土。一些小吃,卫生条
件也很差。还有走江湖的马戏团,弄些三条腿的鸡、五条
腿的羊……在解放前,这种过节的方式与平民百姓的消费
水平和审美标准是适合的,那时的北京虽然是都市,但保
留了很多农业文明的成分。这些节目如果打着恢复民俗的
旗号重新拿出来,只能降低中国人的文化水准和倒了人们
的胃口。

    要拯救春节,一是要有现代人的意识,与现代人的消
费、审美水平接轨。二是要发挥想象力。比如春节前开办
一个家庭跳蚤市场,让大家都来处理家庭闲置不用的物品,
肯定很有意思,吸引很多人,不一定是来买卖东西,是来
闲逛看热闹,这就是一种文化消费;还有,如果有投资、
有地皮的话还可以在郊区办一个综合性的欢庆中心,像迪
斯尼那样的,环境整洁,设施完备,比如有游泳池、保龄
球、各种游艺,让全家都能玩得尽兴;还有各种餐饮、住
宿,适合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我们应该注意到,目前存在着中国文化的粗鄙化倾向。
政府部门似乎刚刚顾及到审美的问题,譬如城市雕塑。关
于春节的“美”的问题,似乎还没有人管。直率地说,不
美的春节等于自取灭亡。

    春节,体现的是民族凝聚力

    公司总裁杨壮生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什么节都可以不
过,春节不能不过。春节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习俗,每
当春节,家人团聚,走亲访友,娱乐休闲。我们国家的传
统之一是领导利用假日去看望职工。小家的凝聚力有了,
单位的凝聚力有了,国家的凝聚力也就有了。

    西方的一些节假日影响了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他
们对过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就很感兴趣,这是中西文
化的一种融通。春节作为中国人最注重的传统佳节,应该
越过越好。

    香港人:最重视春节

    陈赵满菊专访

    笔者专程赶到华侨大厦,采访前来参加全国侨联年会
的香港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陈赵满菊女士。

    陈女士一袭红装,娓娓道来——

    香港人是最重视春节的。香港政府规定,公历新年的
假期只有两天,春节假期却有五天,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
日。

    近年来香港的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很多人还是保留着
传统的习俗,要和父母一起守岁,给父母添福添寿。其他
的娱乐活动也很丰富,像近几年流行去看晚场的电影,也
有通宵的电视节目;还有人去庙里排队“上头香”——就
是一过午夜12点,到庙里烧开年的头一炷香。

    虽然说香港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但我们还是把自己
民族的节日看得很重,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是我们
的“根”……

    过春节还是过洋节?

    中华孔子学会理事董乃强

    我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实际上是在说“我
们都是一家人”。一个人出生后首先认识的是父母,进而
认识了祖父母和家乡,再进一步便认识到众多的同宗同族。
他此后就永远在这个圈子中靠父母、靠宗族、靠家乡生活,
他的喜怒哀乐也就是他父母、他宗族、他整个家乡的喜怒
哀乐。他可以出国留学、可以进城经商、可以在远离家乡
的地方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是,在他的潜意识
中,他却认为自己在陌生人中取得的这一切根本算不得什
么,他只有在回到家乡并把他的业绩呈献给他的家族后才
会得到确认,他的生命由此才会变得有了意义。这就是中
国人恋眷故土、图报家族的血缘情结。每年一度的春节就
是这种情结的集中宣泄,节日期间,家族中所有的人,无
论贫富、不分地位高低,都要千方百计地赶回家乡和自己
的亲人们吃上一顿团圆的年夜饭,也就是在每年的这个时
候,人们才有机会把在自己心底里埋藏了一年的尊老爱幼
、对亲友对家乡的友情、亲情、爱情等等对家族对故乡的
深厚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洋人则因工业社会的发展,把血缘亲情全部炸断而代
之以地缘关系,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和责任。
人人只对遥远的上帝负责。在这种观念中,产生了圣诞节
、感恩节、复活节等等洋节。可见春节产生于中国的国情,
洋节产生于洋人的国情。这是不同的两种文化习俗。

    尴尴尬尬过春节

    作家徐坤

    眼看又临近中国人传统的春节。今年这个春节怎么过?
问起谁,却好像谁都在抱怨,这“年”过得越来越没意思,
一年比一年更乏味。按说现如今老百姓吃穿不愁,生活水
平比过去好多了,时间也有了,钱也有了,精神头也不缺,
怎么给个放松休息乐呵的日子,反而却觉着没办法没心思
打发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

    是不是就缺那个爆竹声?

    咱们的老祖宗先前发明的过年放炮仗,该是多么英明!
你想啊,炮仗是什么?就是一连串的听觉、视觉、嗅觉上
的刺激。

    简单说吧,从初一到十五,不,也许是从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时就开始了,先是零零星星的,接着是万炮齐
鸣的,对世界的整体轰炸就开始了!

    炮火连天。满目璀璨。震耳欲聋。火光耀眼。

    先是眼睛和耳朵受到刺激,像阵雨前的闪电和雷鸣,
只见黑眼珠白眼仁儿上火光一闪,然后就是劈劈啪啪轰轰
烈烈的爆炸,此起彼伏,永无休止。那情景,真是壮烈,
真是兴奋,真是让人的神经有点无法承受。

    放鞭炮的都是各家各户里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们也一
定要出来当看客。女人和孩子们都穿着大棉猴,捂着毛围
脖,颠儿颠儿地跑出来到庭院里看热闹起哄,既害怕,又
想听,用手把耳朵堵得紧紧的。尤其是年三十晚上一宿激
烈狂放之后,第二天早起一推门:嗬!一地壮烈牺牲的鞭
炮!一地密密麻麻的通红碎屑!一鼻子的硫磺燃烧未尽的
火药味!

    这就是“年”景。这就是“年”味。

    过年,过的就是那火光,那硝烟,那崩鬼神、驱妖邪
的响动,是那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心理积淀。

    “年”最初是从农业社会来的,是农历年。

    农业时代不怕大气污染。乡下有足够的绿色植物过滤
空气。

    现在农村已经包围城市。所谓“城市”的意思,就是
“先前的乡下以及他们的后代,现在聚到一起扎堆讨生活
的地方”。

    乡下的许多风俗带到城里后,都渐渐不灵了。改革了。
淘汰了。包括春节。

    不放鞭炮,作为仪式和象征的东西就没有了。

    抽去了作为仪式象征的“鞭炮”,就等于把“年”抽
空了。

    “禁放”禁掉了“年”的味道。春、夏、秋、冬季节
转换,首先是一种味道,是一种打在皮肤上的气味和芳香。

    ……然而,即便是现在允许放鞭,也不好意思放了。

    汽车尾气污染,流感猖獗,再添上些硫磺味,岂不是
给自己添堵,想要慢性自杀吗?

    但是“年”却是日历牌上的一个恒定的日子,总不能
取消或跨越它。过也得过,不过也得过。没办法,只好在
传统和现代之间,艰难过渡。

    最好还是牵着老婆孩子回家团聚,尽人夫人子人父的
职责。嗑着瓜子,吃着年夜饭,有一搭无一搭瞟两眼电视,
听着小孩子的闹声,陪着老爸老妈搓麻将。只为一年一次
的哄他们高兴。

    而我们“自己”呢?

    中国人,从不爱讲什么“自己”。“自己”就是他人
的。人一生下来,就已经欠下了别人的。所以要有这么一
个叫做“年”的东西,让我们来还债。

    还我们亲人的债。

    想要跟外边世界接轨?想要上洋道上跑车?想要将“
过年”变成给自己放大假、独自找个美丽人少的地方度假
休闲?

    想得美!

    所以,乖乖的,过年,打起背包,回家吧!

    调和调和,过个“新年”

    青年作家田柯

    小时候在乡下,有这样的说法:小孩望过年,大人望
种田。小孩望过年,望的是热闹的鞭炮、丰盛的年夜饭和
穿崭新的衣服。如今,鞭炮不让放了,每日的三顿比几十
年前的年夜饭都丰盛,新衣服自然也难以让我们感动。如
此的情境之下,年自然会越过越没劲。年过得没劲,不是
什么坏事,这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表现。所以,我们
大可不必为此发什么牢骚。

    现今的父母辈们似乎比年轻人更渴望过年。对于他们
来说,过年时节常常是他们和子女们团聚的日子。高节奏
的社会,年轻人平时少有时间探望父母,一家人也少有团
聚的机会。过年正是一家人团圆、沟通的最好时机。只是,
现在的子女似乎连过年都不愿闲下来,让那些父母辈们又
增了一丝烦恼,中老年人的年过得不好,原因大抵在于此。

    年轻人不愿和老年人一起过年,除了忙碌的原因之外,
传统的过节方式也让他们觉得没劲。老年人看重合家欢的
氛围,而年轻人呢,更向往新鲜、刺激的玩法。老年人和
年轻人总是矛盾的。

    能不能把年过得更好一些,更有意思一些,让所有的
人都满意?

    可以,但前提是调和。调和就是要同时满足中老年人
和年轻人的胃口和需求,当然也要照顾到各家的经济状况。
在我看来,调和出来的方法,必须既是合家欢式的,同时
又是新鲜有趣的。以下几种方式不妨一试:

    1、集体去特色饭庄吃一顿,解放母亲和女性的同时,
调节我们的胃口。这样的作法女性显然是欢迎的。女性们
一年四季做饭,过年的时候,我们应该让她们解放一下。

    2、集体去郊区住一晚,有条件的去外地走一趟。旅
游有助于调节我们的情绪,甚至有助于身心健康,即使花
得多一点,也是值得的。

    3、给老人和孩子送一份保险,这是最现代的过年礼
物,比一瓶酒更有人情味。

    4、一家人出去看一场音乐会或者看一部大片,那里
也许会有真正的感动。

    5、开一个烛光家庭晚会,也许我们能从老人那里、
孩子那里和年富力强的中间辈那里听到许多真心话,那比
酒桌上的交流更有用。

    6、让孩子指导全家人过一天网上生活,网上的节日
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

    现如今乐子挺多,只是我们手头的钱还太少,我们不
得不精打细算。不过,少花钱挣出更多乐子的办法还是有
的。过年其实不在于花了多少钱,而在于我们有没有独到
的策划,新颖、别致的过年方式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也为自己过个节

    大学教师陈坚

    和同龄的朋友谈起来,大都怕过春节,理由是比不过
节还累。我们这个年龄,上有老下有小,春节好像是为别
人过的,给长辈拜年,带孩子游玩,再加上走亲访友,自
己经济、体力往往透支,一个年过得筋疲力尽。可是一旦
到了国外,每逢春节,却又感到形单影只,说不出的寂寞
冷清。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是融在血脉之中的。

    追根溯源,春节发韧于封建时代,中国传统的宗法制
度从来把个人视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将其作为一
个独立的个体看待。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各
项程式化的活动如敬神、祭祀、团拜、宴饮乃至亲友来往
等都以家庭为单位展开,很少为个人留有一席之地。随着
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传统佳节的庆典形式很难满足
人们追求个性,实现自我的要求,于是人们就会感到过节
“没劲”。然而中国人又是最重亲情好面子的,说不过春
节,对自己的家人都张不开口。

    既然春节不能不过,倒不妨变通一点,也为自己留个
余地。好在法定的春节假期都在一周左右,尽可以全家团
圆应酬亲友,只是别忘了拿出一两天的时间,也给自己一
个节日,给自己一点奖励:买件平时喜欢而舍不得买的礼
物,比如一件衣服,一本书……选择自己喜欢的休闲方式,
如听音乐看电影、约上两三知己小聚清谈,甚至蒙头痛睡
上一整天———当然需要征得家人的理解。其实不过是转
变一下观念:春节既然是大家的节日,人人都应该快乐放
松,当然也包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