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纬 Sina. Ads.

   首页> 社会经纬>生活时报 >新闻内容

生活时报

四百军官大哭陵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4月4日 12:46 生活时报

    1947年5月5日,在中山陵发生了一次震动全国的400
多名高级将领集体哭陵事件。

    这件事的起因,是一年多前,即1946年4月,陆军总
司令部在南京召开了一次军事委员会议,会后,国民党开
始整编军队。原来的军改为整编师,师改为整编旅,团以
下补充兵额,配备新式武器。军官则作为编余人员等待安
置。这些编余军官除了打仗外,难有所长,离开军队后待
遇降低,尤其是残废军官生计艰难。当时在编余军官中流
传着一首歌谣:“此路走不通,去投毛泽东;此处无人要,
延安去报到。”鉴于当时的复杂状况,蒋介石下令把各战
区摘除兵权的编余将级人员调集中央训练团培训。

    这批将领有400余人,报到后由国防部委任为中训团
中将或少将团员。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是黄埔军校同学,参
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有的曾跟孙中山出生入死,参
加过东征惠州战役。这些人本是行伍出身,级别既高,又
无其他专长,所以安置工作特别困难,受训半年多,还没
有分配出去。

    编余军官张清泉在警校受训结业,却好几个月没有安
置工作,生活无来源。他那年轻的妻子,含泪劝丈夫把她
卖掉,用卖身的钱来维持生计。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张
清泉只得将妻子卖给了一个小商贩。这对夫妇分手时抱头
痛哭,十分凄惨。

    在将官班里,有个叫奚泽的中将,原是位华侨,同盟
会员。他曾变卖家产,折合白银几十万两,支援孙中山先
生的革命活动,深受孙中山先生的赞赏。孙中山先生在广
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回国后的奚泽曾在大总统府工作。
以后,他转战南北,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官至某
集团军的中将参谋长。成了编余的奚泽,竟也一贫如洗,
饥寒交迫。妻子忍受不了生活的磨难,于1947年4月的一
天到燕子矶投江自尽。

    一件件触目惊心、惨不忍闻的事,给编余军官们以莫
大的刺激。他们对当局日益不满,有人愤慨地提议说:我
们都是中山先生的信徒,与其背后暗暗哭泣,不如前往中
山先生的灵前痛痛快快地哭一场。一场大批高级将领在中
山陵哭陵的事件终于发生了。

    5月5日上午9时左右,将官班的学员们各自从家里出
发,三三两两到中山陵集中。10时许,就到了约400人。
他们身着黄色的将校呢制服,将级领章,胸前挂着勋表。
大家推黄埔一期学生、陆军中将黄鹤为总指挥。黄鹤带领
众将官到博爱坊前站成方阵队形,黄埔一期同学站第一排,
其余按期别、年岁依次排列,全体肃立,准备举行哭陵仪
式。

    仪式一开始,黄鹤激动地对大家说:“我们这些编余
的军官,曾经追随总理东征北伐,出生入死,没有功劳也
有苦劳,但政府把我们一脚踢开,断绝了我们的生活。我
们没有别的奢望,活着只求有碗饭吃,死后有一口棺材安
葬。我们也是人,我们要生活。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不是
谒陵,而是哭陵。为了我们的同学,为了我们的民族,也
为了我们全家的妻儿老小,我们要大哭,一哭、二哭、乃
至三哭。”

    讲完之后,黄鹤将军带领众将官到中山陵祭堂,向孙
中山先生的坐像献花。祭堂的里里外外,挤满了前来哭陵
的将官。不少游客纷纷围拢观看,对这些编余军官的遭遇
深表同情。

    接着,由黄鹤读祭文,将官们饱含热泪听完祭文,静
默三分钟,鱼贯入灵堂。仰望着孙中山大理石坐像,他们
的心情就像后娘养的孩子见到亲娘一样——委屈、不平而
又向往着什么。从灵堂出来后,将官们又列队站好,主祭
人黄鹤发言,劝勉大家离开后,振作革命精神,或农或商,
自谋生活,守住军人气节,决勿轻举妄动,以免辜负先总
理的期望。几位将领也忍不住发言,对现状表示不满……

    第二天,《救国日报》在头版报道了此事,接着,《
中央日报》作了报道,各家小报也相继发表文章,一时弄
得满城风雨,妇孺皆知。蒋介石知道后,大发雷霆,骂这
些谒陵军官是“目无法纪”,大声训斥陈诚总长,责成他
即速处理,以平舆论。

    陈诚赶紧召人共商对策,最后决定几项办法:(1)
凡是在抗战期间没有离开部队的将级人员,年龄在50岁以
下的改为文职,派到地方上任职。(2)40岁到45岁的转
业到交通、工商、警察等部门任职。(3)40岁以下的,
考进陆军大学深造。(4)年老体衰不能任职的,多发遣
散费还乡,沿途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