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纬 Sina. Ads.

   首页> 社会经纬>光明日报 >新闻内容

光明日报

情网--透视Internet上的恋情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4月7日 10:21 光明日报

    城市里曾经流传过一个故事,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一个从海南到北京来打工的女孩不幸身患绝症,在生命的
最后日子里,她来到一个网站,以“玫瑰小姐”的名义开
设了一个栏目:“情感小屋”。短短14天的时间,“情感
小屋”吸引了大量的访客。她死去的消息是由她的男朋友
在小屋里告诉网友们的,他们的爱情故事和这个25岁女孩
的命运让网友们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网上出现了大量
的帖子和邮件谈论着这件事,这个故事由此成为了网上的
一个经典。

    据说这是本世纪末最后一个经典爱情故事,让许许多
多感受过和没有感受过Internet的人叹为观止,给本没有
感情的计算机和Internet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通
过这个站在古典和现代十字路口的故事,让我们来透视一
下Internet上发生的爱情。

    道德与非道德

    Internet足以让一切经典的爱情故事得以重写。有了
Internet,孟姜女再也不需要哭倒长城,她甚至可以给秦
始皇发个E-mail,告诉他专制主义的种种恶果;而卓文君
也不必挖空心思地弹什么“凤求凰”,完全可以泡在聊天
室里和他的司马相如倾诉衷肠,保证不会让她嫌贫爱富的
父母发现;诗人们也不会再用闺怨弃妇之类的诗来比喻自
己的不得志,因为Internet上通达全球的征婚服务足以让
女人们不再害怕被负心郎们抛弃。经典的爱情既然不复存
在,必然有崭新的东西来取而代之。在信息业可以高呼“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时代,网络爱情也应运而生了。
要想对网络爱情有个了解,我们就不能不先剖析经典爱情。

    经典爱情的特征是什么,羞涩、忧郁、神秘或缠绵?
在Internet上,神秘以另一种方式出现,羞涩却因为距
离的遥远而不再有。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是:这种爱情被
不知不觉地社会化了——博爱代替了独爱。Internet最重
要的特征有三:共享、快和多。快和多的冲击显而易见,
不必赘述,只有共享,让人不能不一吐为快。

    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偶尔听到了一句话,至今奉为
真理:“爱情是两个人的行为,一个人的事。”之所以为
之倾倒,在于其道出了经典爱情行为和爱情体验的本质区
别,也就是说,爱情是一种个体的体验,初恋狂热,热恋
反而冷静,归根到底也都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经历,虽然它
需要两个人(喜欢三角及多角恋爱的人不在此列)来成就
这种体验。而在网络社会好像有所不同。开头讲述的那个
故事中所描绘的种种令人潸然泪下的情节,被这整个网络
上的人共同拥有。而两位青年的爱情在这种共享中得到了
升华。这是典型的经典爱情所不具备的,典型的经典爱情
只能独享其行为,如共享则是违反道德的。网络爱情则不
然,它可以让人们共享爱情体验而不违反社会规范。这里
顺便提及一本书里的观点:情感的实质内容是永恒不变的,
而情感交流手段的现代化则是一种进步。窃深不以为然。
且不论这世上是否有永恒的东西,但爱情体验是完全可以
随时代变化而不同。正是基于有这样的变化,我才不辞冒
昧地在这里把爱情划分为两大类,尽管这种简单的划分是
最容易受到攻击的。

    浪漫与反浪漫

    征婚是爱情商业化和物质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它
叫广告。这当然不可不谈。最近在某报上读到一则消息:
某星用10万元作了一个整版征婚广告,由此还引发了一场
争论。其实大可不必。出10元和出10万元只是给人们造成
了不同的感官刺激,本质区别是没有的。网上征婚大多免
费,但其商业色彩并未因此而减弱。在这里,爱情被量化
成了一串串数字,富有浪漫气息的人是肯定会失望的,因
为原来所具有的那种模糊的美找不着了。在一个著名的爱
情网站中,来追求爱情的人首先要填一份表(当然是在电
脑屏幕上),人被割裂成了身高、月薪、职业等的统一体,
仿佛是由微软的VISUAL FOXPRO来量身定制的。这个数据
库中每一个记录的字段都有固定的选项让你选择。结果是,
人被分门别类,待价而沽。在这种明码实价的标签中,金
钱自然成为了一颗最重的砝码。虽然质次不能价高,但诸
如野生的芦荟和大白菜之类,一旦换了个户口,也可以美
其名曰个什么,然后去卖个好价钱。无微不至的市场规律
在网络社会中也得到体现,因为性别极不平衡,因此年轻
(之所以不说漂亮,是因为在网上无法得到验证)的女孩
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也不足为奇。

    我说以上这些并非是和Internet有什么过节。恰恰相
反,我想说的是,把商业化的爱情更加商业化,只能说是
一种涤净和升华。

    Internet并不是物欲的温床和情感的刽子手。追求浪
漫情调的人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得到满足。它可以把双方的
面对面的接触拖到恋爱的中后期甚至爱死也不相往来,从
而找到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快感。有两个故事能帮助我们理
解这种感觉:

    其一:柳明(男)和玉影(女)是合租一套公寓的留
美学生,两人常因一些日常琐事而搞得很不开心。一天,
柳明在网上读到了一篇题为《送我一支红玫瑰吧》的散文,
十分感动,便以“云中帆”为名发了一个帖子。由此开始
了他和散文作者晴玫小姐的网上热恋。春节前,晴玫约柳
明带上玫瑰花来庆祝她的生日。当然,当她把地址留给柳
明的时候,他知道了晴玫就是玉影。结局是令人遗憾的,
柳明一夜未归,玉影在微机前守候了一夜。房间里静悄悄
的,没有红玫瑰。屋外是呼啸的风雪在敲打着窗户……

    其二:某网站一个叫竹马的主持人在网上发布了一条
征婚消息,不久就收到了一个署名青梅的女孩的回信。两
人通过E-mail在Internet上谈情说爱,十分投机。终于,
他们决定实现面对面的约会。竹马到了约会地点,才发现
青梅就是自己的同事苏小姐。原来苏小姐早就对他芳心暗
许,见到征婚消息当然毫不犹豫。竹马也很高兴地接受了
自己身边的这份爱情。

    故事一还带着点淡淡的古典味的忧伤,故事二则是“
相逢后花园”之类的皆大欢喜。我问过很多人,都认为第
一个故事的可信度更大。可见有一定数量的网虫是柏拉图
式恋爱的追随者,或者喜欢在卡夫卡的城堡外徘徊。

    可靠与不可靠

    有一次我差点被感动,是在某个网点的聊天室里。一
个叫“白雪公主”的聊天者受到了大家空前的欢迎。又有
一次是在一个BBS上,我认识了一个叫吴菁菁的网友,也
许很多网友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时还会感到十分亲切,一
些多愁善感的男性在“她”悄然离去时仍然热烈地讨论了
好几天,这在日新月异的BBS上真是难能可贵。 我突然想
到也许只有在网络社会中,男女才因没有了体能上的差异
而导致女子地位的真正改变。我们曾经歌颂过的经典爱情
真的就是那么可贵吗?事实上,在与很多人谈论这个话题
时,往往是男性更大程度地表示了对过去的留恋。这至少
说明经典爱情的缠绵也是一种群体意义上的个体体验,也
就是说是作为占了社会主导地位的男性的体验,是单向而
非双向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一方具有了压倒的优势,经典
爱情的不可靠性便有了充分的理由。那么我们这种新生的
爱情呢?正像一幅漫画里画的,一条狗对另一条正在上网
的狗说:“别害怕,在这上面,没有人会知道你是一条狗
两个素未谋面的人坐在计算机前,仅凭一句“言为心声”
的古训就一本正经地恋爱起来,你又焉知这网上红绳牵着
的不是一条狗呢?还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的一个熟人
也去为前文提及的那个爱情数据库增添了一条记录。不过,
记录上的她身高增加了两厘米,月薪翻了一番,年龄也顺
理成章地减去了两岁。“窈窕淑女”,自然“君子好逑”,
从此她的信箱便塞满了来自天南地北的“电子爱情”。

    作为补充

    网络爱情的另一个功用是极大地扩展了其地域范围。
根据物种繁衍和进化的事实,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即母体与父体生理学意义上的距离越远,其品种优良的概
率也越大。作为爱情的直接衍生物是人的衍生,也许若干
年后的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会证明,Internet在改良人类
的进化史上完全有资格光耀汉青。  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