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一位来自农村的大三学生,看到班里的同学向老师送礼,但自己囊中羞涩,无法表示“尊师”之情。在这股“送礼”风中,他由感而发给本报寄来一封信。 尊敬的记者同志: 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三学生。寒假结束时,父亲给我凑足了1000元生活费后,又准备了一个装满地瓜、花生的大袋子,让我送给老师,以表达尊师之情。我最好的室友知道后,讥讽地说:“这还能算礼品?怎么能拿得出门……”后来,我了解到,开学报到时,我们班有许多同学给老师带来一些名酒名烟,我们宿舍的“老大”送给系主任两瓶五粮液酒。 我认为,在校院中流行送礼,是一种变味的“尊师”风气,毕竟校园是纯洁的地方。 一名想说一说的学生 2001·2·15 调查附记 记者在青岛几所大学随机采访了23名学生。8人表示曾给老师送过礼品,其他人大都闪烁其辞,表示这种现象存在,但自己没送过。 据了解,学生送礼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学期考试成绩不佳;面临毕业分配需从主管教师笔下讨得“吉言”;入党积极分子为了早日入党;获得生活上的帮助等。 某高校一位学生干部说:“大学生也成了社会上送礼大军的一部分,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是引起学生间不正当竞争的根源之一。”某高校一位姓王的英语老师讲,送礼会把纯洁的师生关系转化成庸俗的交换关系,既不利于老师开展教学,又不利于学生上好课。某高校学生处陈处长讲,老师收受学生的礼品违背了教师管理规范,是绝对不允许的。本报记者
|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