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綦江中锋镇毗邻贵州,有一条V字形的清溪河,全长40公里,当地人称阴阳河。河中央有一平坦的山梁,名叫“桅子岗”(桅子是当地人对男性生殖器的俗称)。在桅子岗和清溪河两岸,矗立着历代遗留下来的数千根男性生殖器“根雕”,昨日,因大旱而枯竭的清溪河再次露底:河床中竟然也掩藏着大量的“桅子”。
綦江文馆所老所长曾方煜先生说,在10余里长的河道两侧,密密麻麻都是桅子。有的刻在石壁上,一根挨着一根,宽约五六寸,高15—33米,往往成对出现;也有用整石凿成“石刻”,直径20厘米左右,高3—4米,耸立于驿道路边,鼎盛时数量达5000余根。石雕与石刻大多写意极少写实,在历史上往往首当其冲遭到破坏。
在举眼望去的“根雕”群中,出人意料的是竟有女性生殖器石雕出现,附在“根雕”左右两侧,以羽状或元宝状的形式体现。文物专家戏称,在封建社会男性生命崇拜中出现女性生殖器雕刻,多少表明了“大男人”们尚有一点自知,单靠男人是创造不出生命的。
据綦江文管所人士介绍,“桅子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朝,所立桅子以东汉、清朝及20世纪初叶居多,立桅形式由经办人的经济状况决定。一般而言,穷人多雕于石壁,而富人则刻出完整的桅子。由于“破四旧”,许多立于驿道两边的石刻桅子被连根撬走或齐根斩断,至今幸存下来的不到10根,其余的全部掩埋在杂草丛中,而刻于石壁上的桅子则大多保存下来,清晰可辨的仍有上千根。
千年风俗的真实画卷
对“根雕”遗址有着数十年研究的曾方煜称,历朝历代所立的桅子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忠实记录。
汉代以前,这里是古代人居住的地方,秦灭巴国之后,人被迫充当伐楚先锋,青壮年男子死伤无数,对男丁的渴求使当时妇女在山冈上立下了奠基的桅子。此后,大凡社会有大的动荡、战乱(如东汉、清朝),代表着希望人丁兴旺的桅子便雨后春笋般地冒出。而在社会相对稳定富足年代,如唐朝,桅子的数量则相应少一些。
到了明代以后,桅子岗的河对岸冒出座灵应寺,桅子也由较单纯的祈盼生命演变为祈盼男丁,寺里甚至立了碑,堂而皇之宣称,明朝以来崇尚生男,没生男的以前到灵应寺烧香,如愿后则刻下代表男性的“根雕”,以示还愿,重男轻女思想一览无余。
而女性生殖石雕则出现在道光、咸丰以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遭到枪炮的挑战,西风东渐,对女性在生命繁衍中地位的认同及渴求男女比例平衡的思想为阴阳河畔的纯阳刚的“根雕”来了个“阴阳调和”,尽管数量有限。
曾方煜认为,可以说,桅子岗的历史,就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真实生活的历史画卷。
“傣族的先民”再被印证
由于“桅子岗”现象仅在綦江中锋和傣族人生活的地方发现过,因此,关于古代綦江人与现今傣族的渊源成为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此前,重庆、云南两地的社会历史学家在对綦江八百余座东汉岩墓进行考证以后认为,远古綦江人是现今傣族人的祖先,两者文化同源异流,依据就是东汉时期的綦江岩墓上便出现了穿紧身背心、着筒裙、梳高髻的典型傣族打扮,而坟墓上的凤鸟及刻纹,以及放河灯等习俗至今仍在傣族民居及日常生活中找到“克隆版”。如今,男性生命“根雕”遗址上发现傣族先民的文化,再一次印证了古綦江人与现今傣族人之间不可割断的历史渊源。
把“根”留住
早在1985年,中锋镇的男性雕刻便在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因种种原因,这个全国汉族聚居地区唯一的生殖崇拜遗址始终秘而不宣,直到最近,才羞答答撩开笼罩数千年的面纱。
此前,有关当地“男性图腾”的说法颇为流行,然而昨日,綦江文管所人士正式发表意见,中锋镇所拥有的,仅是体现男性生命崇拜的“根”雕群遗址,这些写实、写意的“根”雕与图腾相去甚远。
綦江县有关人士认为,中锋镇的根雕遗址是集千年生命崇拜之大成者,是一座天然的生命博物馆,也是巴渝文化的“根”。留住并保护恢复这条重要的文化之“根”,对于丰富重庆的历史文化,促进旅游发展大有裨益。
记者路易李化文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