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群普通的大学生。为了感受生活,积累经验,在这个滚烫的七月,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选择了成为一名慈善义工。一个月之后的今天,他们无悔当初的选择,因为这里不仅给了他们实践的经验,更让他们感到了深深的震撼———在这里,生活的艰辛是如此的无可逃避,无私的爱与真情又是那样的触手可及。
每天与“穷人”、“好人”打交道的聂晶就是这样一名大学生。来自上海市外国语大学的聂晶告诉记者,如果不是来到这里,她怎么也不会想到,社会上竟然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夫妻均下岗,丈夫尿毒症,妻子心脏病,孩子读高中,月收入却不足400元,而一个月的血透费就要4000多,这并不是骗人眼泪的连续剧,他们就在你的周围,可能刚刚与你擦肩而过……”
说起这些生活在窘境中的人们,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的蔡昱嘉也十分激动。她说,求助者在获得帮助那一刻的眼神最令人无法忘怀。曾有一位年龄和她差不多的年轻妈妈流着泪跪在慈善基金会工作人员的面前,因为她的孩子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要装起搏器,然而用去了家中所有积蓄后,第一次手术失败了,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手术,在上海无亲无故的她只好找到了慈善基金会。听了这位年轻妈妈的求助,工作人员不但帮她申请慈善救助,更纷纷掏出自己口袋里的钱,最后这位妈妈边哭边笑地走了,嘴里还在不停地说着,“我的孩子有救了,有救了。”
每天都有求助者,但好心人热情却从不为四季的流转而改变。上海邦德学院的钱飞告诉记者,许多好心人为了节省,就算在最热的天气里,也是从淮海路一路走过来,他们不舍得一元的车钱,却捧上了笔笔善款,其中的一位退休老教师更是捐出自己所有的积蓄来资助10多位贫困学生,并提出要把自己的遗体捐赠给有需要的人。一些好心人从报纸上了解到基金会需要翻译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第二天就纷纷打来电话,表示可以每天下班后来基金会当义工。
数字要精确到每一分、每一角,这是大学生沈晨来到慈善基金会才学会的。因为小沈知道,捐款人送来的钱,对整个基金会来说,也许只是万分之一,但对于那些捐赠者而言,却是百分之百,所以要谨慎地对待每一笔善款,用好每一笔善款。
在基金会的每一天都是被感动和教育的每一天。献爱心的主力军是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他们不求回报,只是真心想要帮助那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本报记者 潘高峰)
 突发新闻、重大事件、百姓关注 尽在头条新闻短信
         奇闻趣事 社会热点 社会新闻短信为生活添姿增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