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来,《广东新闻》“新闻助学”活动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热心人士纷纷捐款扶助贫困高考生。前天,当本报将最大的一笔捐款直接送到大埔学生范带生家里时,乡里乡外高兴不已。
手紧握着手,心连着心,任喜悦的泪水夺眶而出,大学,对这群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已不再是梦想。前天,本报编辑、记者将新闻助学捐助款亲手送到粤东山区受捐助贫困学生手中,让他们不因贫困而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
自7月份以来,本报《广东新闻》策划扶助贫困高考生的特别报道“新闻助学”一呼百应,得到众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这些捐助者有老板、有工薪一族、有打工者、有小学生,还有出家人。整个活动为广东省16个贫困县30多名贫困学生联系到捐助人或筹集到学费。
为了将每一分捐助款都落到贫困学生手中,本版编辑记者驱车数百公里,前天来到梅州市,与梅县教育局联合举办了“贫困大学生捐款发放仪式”,亲手将捐助款交给了大埔、五华、丰顺、陆河、揭西等贫困县的贫困生。
当天下午,本报编辑记者又颠簸了近3个小时崎岖山路,来到了大埔县三河镇良江村,将梅州市李先生捐助的1万元交给了贫困学生范带生。(这是本次活动中最大的一笔助学款)范带生是大埔虎山中学学生,10年前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妹妹今年12岁。76岁的奶奶双目失明,全家生计仅靠78岁的爷爷耕种1亩水田和60多株果树维持,兄妹俩的生活费、学费全靠借款和亲戚及社会资助。今年,范带生以总分655分被广东工业大学录取。
当本报编辑将捐助款交给范带生和他的奶奶时,奶奶失明的双眼涌起热泪,一遍又一遍,颤抖的双手紧紧地抓住编辑的手,“谢谢,真感谢。”
范带生的眼睛也湿了,他动情地说,“贫困使我差点与大学失之交臂,是梅州李先生的热心捐助,是羊城晚报的叔叔阿姨的关怀,我才实现大学梦想,以后我一定努力学习,不负众望,以回报社会各界对我的厚爱。”
范带生的家乡,一个只有200来人的小村,10年没出过大学生了。范带生考上了,全村老少个个高兴。闻知羊城晚报编辑们来送捐款,范带生和乡亲们早早就在村口等候。在半山坡上,我们见到范带生的家———两间破旧昏暗祠堂老屋。范带生的家里,爷爷奶奶以最热情和纯朴的方式欢迎编辑记者:端上热气腾腾的蕃薯、花生,外加专门准备的竹壳,当扇纳凉。
乡亲们告诉编辑记者很多关于范带生的故事。其中令人感触至深的是:毕业联欢会上,平时腼腆不爱说话的范带生喝过一杯啤酒后痛哭起来:“我在社会的支持下才读完了中学,高考结束也是我结束学生学涯的时候。”后来,知道“新闻助学”后,灰暗的心灵才又燃起了希望。
前天,编辑们还特意邀请了我们新闻报道的丰顺一中贫困生钟晋顺同行,希望范带生在以后的岁月里多一位互相扶持的朋友。
在资助过程中,本报将“关注民生”的宗旨贯彻到底,把本次热心人士捐助的每一分钱都用到贫困学生身上,并要求这些学生把捐助款全部用在学习上;同时还告诉受资助的学生,捐款者捐款纯属自愿,他们自己不需要回报,他们的共同心愿是让所资助的学生能好好学习,回报社会。
接受资助学生给捐助人的信
当自己把报纸念给父母听时,父母一个劲地说:“考上以后,可千万别忘了感谢他们,报答他们。”古语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想我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作答,做一位有益社会、人民的公民。
——钟晋顺
你们向我伸出热情的双手,支持我继续升学深造,使我深深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和温暖,我生活在贫困家庭,但我得到的却是天下最美的东西———爱与关怀。几天后,我将赴梦寐以求的华南师大求学,在那里,我决心努力学习,我要把感激的心情化作力量,奋发向上,回报大家。
——何惠敏
您在我人生最关键的时刻伸出友谊之手,薄纸表寸心,我真诚地感谢和祝福帮助我的人,在以后的岁月里,我将更加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以实际行动来感谢和报答社会对我的帮助。
——胡万谦
正在这山穷水尽之际,您(杨先生)伸出了援助这手,帮我圆了大学梦,我的感激之情根本无法用言语表达,我将刻苦学习掌握技术、以备毕业后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能报答您的恩德。
——罗遥
我曾是一个不幸儿,正是羊城晚报社及社会热心人士伸出温暖之手,使我成为幸运儿,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学习,学好本领,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张淑妍
通过羊城晚报的助学行动,我看到社会上有如此多的热心人士,更令我忘不了羊城晚报的叔叔阿姨忙碌的日日夜夜。你们,正体现了孙中山先生说的“我为人人”的高尚品德。我只有更加用心学习,探索人间真理来报答你们,报效社会。
——杨思机
本版的“新闻助学”活动已告一段落,社会捐款的情况及受捐助的学生名单将在明天的《广东新闻》有关报道中公布,请继续关注。(本报记者 林丽爱 通讯员 饶延志 甘中安)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