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一日电题:“PDA担纲,电子邮件随身走”、“新一代MP3盯上校园一族”……诸如此类的报纸标题是不是真叫人有点云里雾里?
这不过是记者随手翻开一份当地晚报看到的。北京人爱读报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面对奇奇怪怪的字词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大多数人的感受是“无可奈何”与“莫名其妙”。
“报纸应考虑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使用规范化语言文字”,北京市政协委员商保坤在一份提案中呼吁“北京的报纸要让北京人看得懂”。
目前北京报纸上中英文混杂的现象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英文商标、外国公司、乐队名称以及人名。如美国Euro Monitor调查公司、韩国N.R.G乐队等。这主要是由于它们没有“本地化”,尚未来得及译成中文。
常用的、为大众所熟悉的英文单词或字头缩写。如OK、WTO、GDP等。这些词语已为大众所明了,可适当在报纸上使用。
专业术语中的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如ST(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ISDN(一种新电信业务)、ISP(网络服务提供商)等,大量见于专版、专刊。由于其读者群指向明确、相对固定,所以也不必每次出现都进行解释。
最值得重视的是大量新生的、目前还不为大众熟悉的常用英文单词或缩写。如CBD(中央商务区)、CIH(一种电脑病毒)、HIV(艾滋病病毒的英文缩写)等,这类情况在一定时间段内是需要特别用中文进行标注的。
针对此类情况,北京各市属报纸已出台一些整改措施。《北京青年报》要求凡版面上出现外语内容,必须作出明确的汉语注释;《北京晨报》则表示,即使出现了无法直译的英文单词或字母,在不被人们熟悉的时候也将进行“科普式”解释。中新社记者王玲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