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坐过的士的大把人在。与的士司机有愉快聊天、甚至学到知识的,不乏其人。北京的的士司机能跟你谈天说地,上海的能说近年的变迁,南京的能给你介绍夫子庙,杭州的能带你去追钱塘江潮。你要是最近进京,的士司机会跟你侃一通成功申奥的激情之夜,北京人热爱北京的心境溢于言表。
可是深圳的的士司机又如何?且不说他们经常会在对讲机里乱叫,胡说八道里间有粗 俗下流,本报记者打的随便问问司机,就发现这里问题不少。一位自称来深圳近8年了的司机,说不出深圳除了世界之窗之外,还有哪里好玩;竟答“深圳速度”是指“人口增加很快”;不知道深圳有多大、有多少人,却以为“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是一半对一半”。说这种“塌台”“大使”影响投资环境,大概也并不冤枉。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也处于摸索阶段,大量的流动人口在深圳打工、赚钱,心却不知在何方,难免会产生“短期行为”和“过客心态”。或许这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移民城市独有的文化心理现象,但如不在管理上加以弥补,就会导致“窗口”单位的人群在深圳集结,在感情上却对深圳不认同,没有家园感,以致来了七八年,竟没有积累起对这个新城市的起码常识。与北京、上海的司机相比,差之何止千里,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不管你愿不愿意,的士是“窗口”,司机是“大使”,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事实。我们的城市在他们的嘴上“口碑”如何?有时的确具有“战略意义”。其实,户口也并不是一个惟一的让人心有所归依的指标,对司机有没有培训、管理中有没有措施提升他们的素质,让他们做好“大使”,才是问题的关键。管理部门应该从这个角度,对的士司机实行一种制度化的常规培训,引导他们看清,没有深圳的发展,就没有他们的赚钱机遇,深圳的好坏同样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学会并宣传好深圳,服务好乘客,实际上就是在为自己增加无形资产,培育可持续的市场。机遇是可以无限分解、衍生的,爱深圳才会具有良好的“生意”基础,爱深圳才能使我们受益无穷。
擦亮窗口,把8000多辆的士、17000多名司机,变成我们城市名实相符的“形象大使”吧!这是一个当务之急。有关方面赶快行动吧。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