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10月底公布最新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香港首次出现了女多过男的情况;适婚女性中,独身者女性愈来愈多;而男性却比以前更爱结婚,未婚者的比例较10年前低了许多。
由于香港是一个移民社会,所以在1990年代以前,香港始终是男性在人口中占多数,1991年的统计是男性仍比女性多近10万人。但到今天女性已成为大多数,统计显示香港现有 342万女性,比男性多出14万人,而男女失衡在适婚年龄层尤其严重。
造成女多男少的情形,统计处长何永煊解释,以出生率而言,男婴仍较多,但香港有近20万名以女性为主的外籍佣工,而内地来港的新移民,大多为香港男士的太太,再加上女性比较长寿,导致香港女性越来越多。
也许与女多男少的人口比例没有太大的联系,但香港女性选择单身的确实呈上升趋势。根据报告,超过86万名的适龄女性至今未结婚,比10年前多了24万人,在同性中所占比例上也有所增加。与此同时,男性独身人数虽多了,但在同性中所占的比例却下降,由10年前的36%下降至现在的34%。
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师梁丽清指出,随着社会转变,女性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对男性的经济依赖降低了许多,所以婚姻已非女性惟一的生存选择。但这只是个总体原因,香港女性不想结婚的原因还有许多。何永煊处长认为,迟婚是造成女性未结婚比例升高的原因,他称女性过了适婚年龄后有相当一部分人便不再结婚。
男性则不然。根据统计处数字,自1991年至2001年6月,共有近22万名香港男性申请无结婚记录证明书,用以在外地申请结婚之用。梁丽清说,经济转型下,更多香港男性回内地工作,促成了他们在内地结婚的机会;一些在香港条件较差的男性,在内地也可找到条件不俗的女性,回内地结婚的男性增加,使得香港本地“剩女”更多。
另一方面,香港人离婚的数字10年来升了不止1倍,而女性离婚者明显比男性为多,主要原因是不少男性离婚后再婚,而女性离婚再婚成功率较低。
女多男少正在对香港人的婚姻形成显著影响,单身女性今后寻觅“另一半”可能会面对越来越多的困难。有些困难是客观造成的,另一些可能在香港女性自身。据称,香港的婚介机构女性顾客几乎占了三分之二,不少单身女性明知“僧多粥少”,却不肯降低择偶条件。
一家婚姻介绍所的负责人张绮雯说:“男性顾客一般没有太多要求,只要顺眼,再了解对方什么性格,可能很容易就找到心仪对象。女性顾客却很挑剔,首先要对方相貌好,然后要有事业基础,保证养得起自己,但其实她们自己并不是不出众。我们的办事处贴着的男士简介,很多女顾客都不屑一顾。
另一家婚介机构负责人黄婉仪说,她经营的介绍所顾客多是四五十岁的单身或失婚人士。以她的经验,男性年纪大并不打紧,甚至不难找到二三十岁的女伴,但年岁较大的女性却难有出路。
而自身条件确实优越的香港女性,也有自己的单身理由。32岁的Jo,是典型的香港专业“白领丽人”,白皙清秀,性格开朗,在大机构任职,收入不菲,至今仍然单身。她的抱怨是“香港没有男性,有的只是男仔,30岁了仍顾着打游戏机唱卡拉OK那种。”Jo说不想和那些大男孩一起生活,“我们女性有学历、有内涵,经济又独立,自然自信地单身起来。”
不过Jo承认单身算是不正常的现象。她半开玩笑地说:“我心底里还是想有个伴侣,如果到了35岁我还找不到伴侣,或许我该亲自办一家婚姻介绍所。”另一位33岁还待字闺中的白领经理何亦敏说,我们收入高,地位高,在别人眼中是成功人士,然而在名利背后却是每日工作14小时,每周工作7天的工作压力,常常每天晚上10时甚至12时才能回家,回到家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呆着,别说没力气谈恋爱,就连和朋友吃饭消遣一下的机会也不多。
在香港,迟迟不穿嫁衣的还有一批名人做“榜样”。像政府库务局长俞宗怡49岁,香港驻日本首席经济代表张敏仪54岁,立法会议员陈婉娴53岁,政务司长新闻秘书朱曼玲37岁,名导演许鞍华54岁,名艺员刘嘉玲36岁、郑裕玲44岁等等,还有一批富家名媛,可谓人数众多。有这些公众人物在前边站着,香港的女士们更增添了单身的勇气。(阿兰)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