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
潜水员三探“海底长城”
新快报讯(记者康海峰)近期,深圳大亚湾海域发现“海底长城”的消息一经传出,即引起深圳市民和有关考古专家的关注。为探明真相,昨天上午,国家、省及深圳市有关文物 考古专家特赴大亚湾海域作初步探查。本报记者有幸获准目睹了考查的全过程。
昨天上午10时20分记者驱车到达美丽的大亚湾。当地的渔民讲,考查人员已经乘渔船下海了。于是,记者顾不得风疾浪高,赶紧租一艘快艇踏浪追赶,5分钟后,在距离大鹏湾海岸线400米左右的水域,两艘小渔船出现在记者的视线里。
正当我们快速靠上去时,两艘渔船上的工作人员连忙向记者招手说,“不要靠的太近,别伤着潜水员,影响他们工作。”闻讯,“船老大”索性熄灭发动机,抛锚下海,将船固定在离考查人员船只不远处。记者发现碧波荡漾的海面上,有一个红色的、篮球状的皮球总是不远不近地在附近海面上飘荡。据介绍,那是潜水员所在工作位置的标志。
10时52分,工作船拖着两名潜水员向前方约50米外驶去。一番耳语后,潜水员一起翻身,潜下水去。11时15分,两名潜水员第二次浮出水面。15分钟后,两名潜水员第三次浮出水面,将探查用的仪器设备全部交由船上的工作人员,并吃力地爬上小船,返回岸边。至此,昨天上午的探查工作全部结束。由于工作人员一直不允许记者靠近工作船,且渔船的发动机声音很响,记者始终未能得知潜水员与船上工作人员的谈话内容。
据潜水员介绍,他们一共3次触摸到“海底长城”,发现该建筑物完全由巨石砌成,表面极为工整,说明它绝非天然形成,而是由人工修砌而成。有关人员还表示,因为长达800多米的“海底长城”呈弧型分布,因此考查人员要求潜水员对其起始部分和中部进行了探查,在海面上恰好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至于“海底长城”何时建造,其目的和作用如何?考古专家们表示还有待进一步的探查考证并在恰当的时机公布考证结果。
-发现
“海底长城”偶然露现
对于祖居大亚湾较场尾村的渔民来说,“海底长城”早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其原因是,该村附近几十代的渔民们出海捕鱼时,鱼网经常在这一带海域被神秘物体扯住。因此,较场尾村的渔民出海捕鱼时总会自觉绕开这里,到别的地方撒网。
据介绍,一个偶然的机会,大鹏古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从年近八旬的东江纵队老战士郑汉口中了解到“海底长城”的有关情况。根据郑汉老人以及当地有经验渔民所提供的线索,大鹏古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发现退潮时神秘建筑的顶部位于水下3至4米深,凭肉眼只能看到黑乎乎的一道屏障,用长长的竹竿向下捅,发现它质地坚硬,绝非沙滩堆积而成。
在此地生活多年的渔民说,如果遇上海水退潮较为彻底的日子,才偶然能见到“海底长城”的真面目,其较高的一部分会隐隐约约露出海面。但这样的情况,一年到头也就那么一两次而已。
-功绩
“海底长城”吓退日舰
这段看起来黑黝黝、不怎么起眼的“海底长城”,曾经让企图从此入侵的日本军舰“望岸兴叹”。
据当地高龄老人回忆,1944年,曾有3艘日本军舰从南海经大亚湾来袭,企图在此登陆。但是冲在前面的1艘日本军舰一头撞上了这段“海底长城”后,就好像被咬住了似的,无法动弹。后来还是靠一艘马力更大的日军舰船援助,才得以仓皇逃离。日军军舰既不了解情况又不熟悉地形,贸然闯入自然就只能“望岸兴叹”了。
自此以后,这段神秘古建筑被当地人亲切地喻为“海底长城”,在大鹏古城作为军事要塞的500年,以及其后没有驻军的近100年中,继续发挥余威,默默地守护着当地百姓的家园。
(本篇文字均由记者康海峰采写)
海底长城谁来揭开她的面纱?
大鹏古城博物馆馆长翁松龄称,“海底长城”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古城的西南方大亚湾海域,由龙岐海澳方向望去,它位于南澳镇北端与大亚湾核电站之间,全长约800米,以巨石筑成。从其历史上所发挥的军事作用来看,它很有可能是海防军事要塞——大鹏古城的附属军事建筑。
据史载,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的大鹏古城,是明代为了抗击倭寇而设立的“大鹏守御千户古城”,在明清时期一直是南中国海上的军事重镇。由于大鹏古城守军所防御的大亚湾海域较浅,来自外海的倭寇船只行驶至此容易搁浅不易登岸,而位于西南海面的一处海湾则较深,船只可以顺利进出。据上述史料推测,“海底长城”可能建于明末清初时期。
“海底长城”目前还只是一个尚待揭开的历史之谜。“海底长城”所处的海域最深处有30多米,先人是怎样在简陋的条件下在波涛汹涌的深海中修筑起这道屏障的?当时修建的水下建筑何以能够历经几百年的海潮台风冲击而巍然不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一睹“海底长城”的真实面貌,也没有任何直接的资料图片可供我们进行研究。
------广东新闻港澳新闻尽在广东新闻中心------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