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一部分外来工处在两难境地:把孩子留在老家读书,却难以照顾孩
子生活、学习;把子女带在身边,在当地公办学校入学,又交不起借读费。
而大部分外来工子弟学校难以保证教育的质量。
较发达地区要尽快实现现代化,政府及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必须直面
“外来工子女教育”和外来工子弟学校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
提高外来工子女受教育水平,最大的得益者是国家,是全社会。我国现
有的劳动力中,占86%的是仅受过初中及以下教育的人,受过大专以上教
育的仅占3·6%。如果我国较发达地区和城市在大力发展经济奔向现代化
的同时,又在任普教盲区扩大,制造着一个个“希望工程”关照不到的城市
“窝棚学校”,给未来社会政府遗留下一大批低水平或根本不合格的劳动力
,这将大大拖累着本地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后腿,这肯定不是向往现代化的人
们所期望的。
重视外来工子女教育,是社会公平与权利的体现。广东省每七个人中就
有一个外来工,珠江三角洲有的市外来工多过本地户籍人口,有的镇四个人
中有三个外来人口。“外来工”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大多数人
从融入当地生活开始,就一样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者,当地政府的教育
投入经费里面,有一块是外来工的血汗。因此,他们的子女应与本地人有平
等的受教育权利。但事实是,外来工子女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要比当地
人多交钱,或者只能去简陋的“窝棚”学校就读。试想想:一群天真烂漫的
外来工子女在“窝棚学校”,同样每天真诚地向国旗敬礼,随着时间长大的
他们,在备受人为的体制性歧视后形成的人生观将是什么样的?
较发达地区和城市有能力,也有义务对此有所作为。如直接投入改造“
窝棚”学校,或以投资方式介入学校经营管理,或拨划学位,或制订充分的
民办教育政策等等。当然,以上举措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上的援助,如何把
外来工子弟学校及其学位、学生的权利、教育的权益真正纳入本地正常的教
育业务管理体系,当是更为重要的。
广州市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铁明
   定短信头条新闻 足不出户知天下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