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人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这样一对父子:衣着简单的父亲推着一辆轮椅,轮椅上坐着一位清秀的学子。上课铃声响起前十分钟,这辆轮椅会被推到逸夫馆前,父亲慢慢地停住车,把儿子从轮椅上背进教室,再轻轻地放进座位,然后轻轻地走出教室。冬去春来,小小的轮椅车轮始终这样转着。
轮椅上的学子是南京大学计算机系98届学生邹飞,他的父亲邹兆琪陪他到南京求学已 经三年。昨天,邹飞接到正式通知,他不仅被批准为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免试保送研究生,而且被团省委推荐为全国“五四”奖学金候选人。得此消息,年近5旬的邹兆琪幸福地笑了。
把儿背进南大校园
“也许,命中注定我便是儿子的双腿。”面对记者的采访,邹兆琪平静地说。
1980年,邹兆琪满怀喜悦地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孩子邹飞。可两年后,一场小儿麻痹症却使刚学会走路的邹飞再也无法站立。邹兆琪把儿子抱进了家乡的医院———江都塘头镇卫生院,医生检查后摇了摇头。此后的十多年,邹兆琪带着邹飞去过扬州、镇江、南京求医,先后做过5次大手术,可邹飞不仅未能站起,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双腿逐渐萎缩,进而瘫痪。
邹飞对父亲的最早记忆,便是父亲的肩膀。从他记事的那一天起,他便是趴在父亲的背上,进学校、去医院。1990年,邹飞全家迁居江都市。学校离家远了,父亲便用自行车送他上学。每天早晨,父亲把他抱上车后座,再轻轻地跨上车,一路上,他便紧紧地抱着、靠着父亲的背。到了学校,父亲再把他背上楼,背进教室,儿子坐稳了,他再赶去单位上班。上午、下午、晚自修,父亲就这样从家里到学校,再从学校回到家。
在邹兆琪的心里,儿子的双腿是他永远的痛,直到1992年,邹飞以全县最好的成绩考入了江都中学,他才在医生的反复规劝下,搁下对儿子的手术治疗。1995年秋天,儿子升入了高中,就在这一年,儿子迷上了电脑。为了让儿子学好电脑,为儿子治病已负债累累的他,东拼西凑了4000多元,把一台486兼容机搬回了家。一年后,486电脑已无法满足儿子的需求,他把旧电脑卖了,又东拼西凑了7000多元,买了一台奔腾133。1998年,邹飞在高考第一志愿中,郑重地填上了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在随后的高考中,又考出了江都市理工科最高分。
邹飞说,是父爱真情感动了南京大学。高考成绩揭晓后,父亲多次到南京大学联系,希望学校能将儿子录取。为了邹飞这一难得人才的未来,也为了这位慈爱的父亲,南京大学决定克服一切困难,将邹飞破格录取。这年秋天,邹飞趴在父亲的肩膀上,来到了南京大学浦口校区。
校园里再安一个家
从邹飞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起,邹兆琪便决定到南京照顾儿子。为了让邹飞顺利完成学业,南京大学破例给邹飞一人安排了一间宿舍,让他与父亲一同居住,并给邹兆琪安排了一份临时工作———学生宿舍的管理员。
宿舍在一楼,邹飞坐轮椅进出宿舍十分方便,但邹兆琪很快便感到,吃食堂,对经济非常拮据的他来说,实在是个不小的负担。于是,他决定自己烧饭做菜。好在宿舍管理员们有一个煤气灶,征得学校同意后,邹兆琪买来了锅碗、油盐酱醋。距南大浦口校区最近的菜场也有二三公里,邹兆琪又买了辆旧自行车。每天早晨5时30分,他便要起床,为儿子熬上一锅粥,然后骑上自行车,到菜场买父子俩一天要吃的菜。儿子学习刻苦,每天晚上都要到十二点以后才休息,为了让儿子多睡上一会,邹兆琪总是在上课前一个小时叫醒儿子,然后为儿子打好洗脸水,再看着儿子喝完粥。从邹飞的宿舍到教室,步行约要十分钟,邹兆琪便提前二十分钟,把儿子抱进轮椅,然后推着轮椅去教室。到了教学楼下,再把儿子抱起……
直至今天,邹飞仍无法说清楚自己在浦口校区的两年,父亲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他能说得清楚的只是,在他需要帮助时,父亲总会在他的身边;每天晚上,他坐在从家里带来的电脑前编程序时,父亲总是一声不响地帮他整理衣物、资料;而这两年中,与父亲在一起的其他宿舍管理员告诉他,父亲对那份工作,做得尽心尽力。
去年7月,邹飞随同学们一起搬进了鼓楼校区,学校为了照顾他,依旧在一楼给他一人一间宿舍,并给他父亲安排了一份新的工作,在南园宿舍区的青年教师公寓楼做保洁员。
虽是新的校区,可对于邹兆琪来说,日子一如从前。只是,儿子的教室离宿舍更远了,送儿子到博教室,路上要走15分钟;但菜场,却是近多了。邹兆琪依旧是早晨5时30分起床,然后给儿子煮粥,不过,煮好了粥,他要到青年教师公寓楼去打扫卫生,收集垃圾,然后再把垃圾送往垃圾车。至于买菜,则大多放在把邹飞送进教室之后。
曾有人问邹兆琪,为何不请保姆来照顾邹飞?邹兆琪先是说请不起,稍后又说,他便是儿子的两条腿,他要帮助儿子站着,向很远的地方,一步一步地走。
梦中看着儿子飞
在给儿子取名字时,“飞”字是不经意飞进邹兆琪脑海里的字。可后来,儿子瘫痪了,“飞跑”的儿子,只能出现在他的梦里。
可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系老师的心中,邹飞却是一个真正的会“飞”的学生。他没有能够站立的两条腿,但却“飞”在了很多同学的前面:他每年都获得奖学金;今年上半年,他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二等奖,是南大唯一获奖的学生;今年9月,在由全国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共同参加的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习科技作品竞赛中,他与另一位同学一同开发的《新一代的应用软件帮助和教学系统》获三等奖,是计算机系本科生中唯一获奖的作品;计算机系共有8%的免试保送研究生名额,他是其中之一……
邹飞说,父亲不仅给了他两条腿,还给了他两只翅膀。在南大学生的眼睛里,邹飞始终是个爱笑的人,他的笑容,轻松而又灿烂。他说,因为给他治病时家中欠下了不少债务,而母亲因为没有文化,一直没有工作,每日在街上摆摊卖凉粉、水果,他的妹妹,也一直在上学。虽是生活艰难,可父亲从没有叹过气,他只是默默地,凭借着坚韧支撑着家也支撑着他的学业。父亲虽只有小学文化,但自小便教会了他不惧磨难、笑对人生。乐观与坚强,是父亲送给他的两只翅膀。
在邹飞的心里,存着无穷无尽的父亲的故事,可那些故事又琐碎得没有情节。父亲每隔两三个星期要回一次家,每次回家,他都是坐票价最便宜的普通客车;在他回家的日子,邹飞的同学都会主动送邹飞到课堂、帮助买饭菜、打开水,可父亲每次从家里回来,都担心儿子营养没跟上,于是到街上买来很多好吃的菜;父亲出门全是骑自行车,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坐,可在邹飞到南京的其他高校参加“挑战杯”南京地区的比赛时,却把儿子抱上了出租车……
有一种感觉,常让爱笑的邹飞感动得流泪,那便是少年时,他第一次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的感觉。邹飞对记者说,读中学时,父亲背着他爬楼梯时,记得清一个楼层有多少级台阶,即便是下晚自修时楼梯没有灯光的时候,一步也不会踏错。他无法表述趴在父亲背上的感觉。有一天,他从语文课本上看到了《背影》,读完了文章,他怔在座位上,以至同学高声叫他,他也毫不知晓。从此以后,父亲把他背进教室放进座位再离去时,他都会抬起头,看一看父亲离去的背影……(本报记者 陈太云 特约记者 王月清)
   定短信头条新闻 足不出户知天下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