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工作的黄先生近日带着外地朋友回哈旅游,遇到尴尬事。原来,他平常总跟外地人说,家乡哈尔滨人人都说普通话,最标准,连北京人都不能比。根本不像黄宏、宋丹丹小品里那样说话。可这一次,黄先生的外地朋友却有点听不懂一些哈尔滨人的“普通话”了。
昨天,黄先生和朋友在路上遇到一个水果摊,黄先生高兴地介绍:“这是‘冻柿子’,别看柿子都冻硬了,可是吃起来味道很好,你们南方可没有。”朋友好奇地伸手摸了摸, 这时水果摊主大声跟人家说:“可‘远’了呢1黄的朋友没听明白,想不出摊主指的什么东西可“远”了?疑惑地回头看黄,原来,摊主是把“软”说成了“远”,黄只好解释说他舌头有点大。
昨晚,逛了一天街的黄先生领朋友回家看父母,母亲一见面就对朋友说:“天这么冷,没个‘棉脑’(棉袄)哪行啊?”朋友对母亲说:“伯母,您可真幽默。”这时姐夫在旁搭腔道:“你们都‘尬蛤’(干啥)去了,这么冷,咋才带客人回来呢?”
据黄先生介绍,回哈这几天,仔细听一听,会发现很多哈尔滨人说话还带“土语”,让人一听就联想起黄宏、宋丹丹小品里的语言,与哈尔滨的大都市地位十分不相称。
偶尔说句话是小事儿,但普通话说得标准一向是哈尔滨人引以自豪的。眼下冰雪节临近,做为东道主的哈尔滨人,说话时也要注意形象,留心一下自己的口音,别让外地客人听不懂。从某种意义上说,优美标准的语言环境,也是一种旅游资源。很多外地人对哈尔滨人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羡慕的了不得,我们切莫拿自己的巨大优点不当回事。(本报记者曹晓霞)
   定短信头条新闻 足不出户知天下大事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