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1个农民与178个特困大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1月18日13:10 浙江日报

  去年年底,浙江温岭市大溪镇翁岙村村民苏澜方收到了浙江省公益事业基金会寄来的发票,表明他日前汇出的1.2万元资助款对方已经收到。看着发票,想到又有12位特困大学生的学习费用有了着落,苏澜方舒心地笑了。

  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给省公益事业基金会汇钱了,一年中苏澜方有许多次要去邮局汇出一笔笔钱款,有自己的,也有别人委托他汇的,以至于当地农行营业所破例为他开了一个
免费汇款的账号,作为对其帮困行动的支持。6年来,大学生们一批批地到校,又学成后离去,这一笔笔不大的数目已滋润了178位莘莘学子焦渴的心田,使他们在踏进社会之前,切身感受到了社会给予的温暖,这种美好的感受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用。

  是什么力量使老苏和被老苏感染的人们沉迷于对大学生的帮困行动呢?

  帮困情结

  1941年出生的苏澜方,小时候家中曾十分困难,在他读小学时,曾因交不起书费,已发到手的课本又被老师收了回去,从此他就失学在家,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刺激。1960年他20岁时,当兵到了海南岛。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他有了补习文化的机会,在战友们的帮助下,他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经过8年的刻苦学习,达到了初中文化水平。

  1968年,苏澜方复员回家后,始终不忘读书这事。1990年,市“农函大”在镇里办起了南方果木栽培专业班,他积极报名参加,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农民大学里,他获得了“农函大”结业证书。出身贫穷的他一直在为自己和乡亲们的脱贫致富而奋斗,直到在山上种起了几百株柑橘,家中办起了做水泵的小厂,经济状况才有了改观。但到现在,他家也只能算个中等收入的家庭,家里依然没有富裕人家所常有的高档电器,家具也都是老式的。他平时生活很节省,身上长年穿的是子女们不穿了的过时衣衫,一年四季在橘园里套种一点蔬菜,吃用就都有了。然而,他是乐善好施的,邻里有几个残疾人和孤独老人,过年过节时他都会暗中给他们一点钱。附近有个孤儿,他与妻子也常去照顾,给钱给物。村里要修桥铺路,他带头出钱出力。他说自己是苦出身,知道贫困的滋味,看不得别人受苦的样子。正是这份真诚,使他成为浙江省公益事业基金会的创始人之一。

  爱心无价

  那是在1995年10月底,喜欢看报纸的老苏从《浙江日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得知我省在校月生活费不足100元的特困大学生有4371名,占在校生的5%。为此,正在筹建中的省公益事业基金会于9月设立了扶贫公益助学金,为100名高校特困生提供每人每年800元的资助款。4371名特困生中只有100名得到资助!老苏的心里一紧,看来省公益事业基金会也是能力有限,农村培养一个大学生是多么不容易啊,每月少于100元的生活费又怎么生活?他情不自禁地拨通了省公益事业基金会的电话,问清了向基金会捐款的具体办法后,当即要求捐款1万元,并按每年800元的数额(现在是每年1000元)结对资助几名大学生。于是,在苏澜方家中的书桌上多了一块铜牌:授予苏澜方,浙江省公益事业基金会创始人浙江省公益事业基金会名誉会长雷洁琼。这是筹建中的基金会对个人大笔捐款授予的纪念牌。从此,苏澜方与公益事业、与特困大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暖流阵阵

  想到全省还有4000多个嗷嗷待哺的农家子弟,苏澜方寝食难安。他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他想到了亲戚朋友、乡里乡亲,大家虽然算不上有多少富裕,但平时少抽几条烟,少喝几瓶酒,少进几次饭店,省下的钱也就够资助特困生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啊。于是,他首先说服弟弟和女婿,各资助了一名特困生。接着就向朋友、邻居游说,国家需要大量人才,而品学兼优的穷孩子一旦有学习的机会,往往会成为国家很有用的人才,我们省下点烟酒钱来帮助他们,就可以使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于是,在翁岙这个小山村里激起了一股股帮困助学的暖流:你家认一个,我家助两个,乡亲们互相感染。接着,一些小企业主来了,一些不愿扬名的镇干部也悄悄地来了;正在老苏家做工的木匠也被感动了,甚至外县市的一些退休职工、年轻人也闻讯赶来了,他们都要求资助一个大学生。到1997年底,就有远近34人加入了这个助学的热潮,一共资助了44个贫困大学生。这时老苏就包下了填表、汇款工作,老苏的家就成了省公

  益事业基金会的办事处。事后也有人问这些农民:你们把钱给这些非亲非故的大学生,到底图个什么?这些朴实的农民说:“不图回报,支持大学生的学业,图个实在!”

  55岁的潘翠香开了家小店,平时买菜都十分节省,听说了资助学生的事,她就掏钱了。她资助的大学生是浙江大学法律系的,姓杨。私营企业主方正甫一次就资助了6个贫困大学生,他说:“人生最大的财富是把孩子培养好,这些无钱而有能力读书的农家孩子,我要给他们一些帮助。我不求回报,只要他们能成才。”1997年春节,老苏接到一个外地务工者的电话,说是看到电视上介绍了老苏资助特困生的事情,很是感动,她也想资助2个。经过交谈,老苏发现她打工收入不高,就让她资助一个,但她坚决要资助2个,没几天就把钱送了过来。这个务工者的故事传出去后,感动了一个海外华人,他汇了5000美元给基金会后,又汇了300美元给这个务工者,以帮助这个自己也需要帮助的好姑娘。

  乐在其中

  “个人需求的最高层次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用这句话来形容老苏所得到的快乐是最恰当不过了。去年国庆节,是老苏60岁的生日,又逢重阳节,这时他资助过的小盛专程从杭州赶来看望他,这一天是老苏最快乐的一天。“小盛去年浙大毕业,进了光学研究所工作,还经常写信给我,他现在每月有了3000多元的工资呢。”老苏说起小盛的事情就眉飞色舞,就像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了一样的自豪。

  自从开始资助大学生的那天起,老苏和翁岙村农民的生活里就增添了一份牵挂,常想着这些学生的生活、冷暖和学业情况。每到春节期间,翁岙这个小山村就会因南腔北调的大学生的到来而变得格外热闹,村民们会领着前来探亲的大学生走东串西,一家一家地去认亲……当然,这些大学生也忘不了曾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的热心人,常来信问寒问暖,寄药寄方,有的从自己有限的工资中拿出钱去帮助正在求学的后来者。2000年6月,老苏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到处求医问药,忽然他收到一个未署名的包裹,里面是一大包中成药,附的纸条上写道:“这药治好了我瘫痪在床的父亲,相信也能治好您的病,愿您早日康复!”老苏至今还猜不出这是哪个学生寄来的。正因为这份相互的牵挂,让老苏和村民们体会出一个道理:亲情是可以超越血缘的。(本报通讯员 吴茂云)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短信和E-Mail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短信传情不言中
对方手机
发送内容[最多60字]

选择闪电方式 您的手机
您的密码
索取密码  
千首新浪短信点歌
闪电传情不看不行


分 类 信 息
:京城名校招生动态
   千元笔记本大展卖
   新春白领联谊会
   国内风情逍遥游
   新年租车新领域
   1.8元租别墅办公
:大众polo开始预定
   浦江工业园区招租
   ★巴西烧烤美味
:出国留学的摇篮
   欢迎加盟平安保险
:留学澳州首选澳宝
   友和道通商务网
:全新人才招聘信息
:便携式电话小灵通
:一诺广告设计印务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