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月15日下午,笔者在东阳市黄田畈镇王凡村村里看到,4位六七十岁的老太正坐在老式编织机前忙碌着用稻草编织席子,而几位中年人正忙着编“中华结”,红色的丝线不停地在他们手中晃动。这样的情景,在王凡村几乎随处可见。织草包袋点“草”成金,编“中华结”无本万利,在王凡村可谓户户有事干,人人有钱赚。
王凡村有487户人家、1300多人口。王凡村人从事草包袋编织已有40多年历史。草包袋 一般用麻或塑料绳为经,以稻草为主要原料,通过机器编织、手工挽边等工序织成,主要用于防洪、防冻及包装等。上世纪60年代初,王凡村的草包袋是由供销部门统一上门收购的“抢手货”。前些年,王凡村的草包袋编织更是盛极一时。据该村70岁的胡双华老太太说,像她这样一天可加工10多只,去年晚稻收割后至今,她已加工了400余只,钱赚得不算多,但总比闲着没事干好。据了解,目前仍有客商上门收购草包袋,收购价每只为0.62元左右,扣除每只0.10元左右的成本,每只可盈利0.5元。手脚勤快者,一天可加工30多只。由于50公斤稻草只能加工70余只草包袋,许多王凡村人在用完了自家稻草后,还从邻村买来稻草进行编织。据该村村干部介绍,前些年,高峰期时,全村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几十万元,户均1000多元,去年全村此项收入也达10多万元。
近年来,由于包装用品的升级换代,草包袋所占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加之机械收割稻谷增多,可用原料不断减少,王凡村织草包袋人数锐减。除老年人坚守“阵地”外,中青年人纷纷转到了来料代加工行业中来。
编“中华结”是黄田畈一带近年来兴起的一大产业。编结者不需垫资,只要从经纪人手中领回原材料,送回成品或半成品,即可得到一笔不菲的代加工费。随着寓意吉祥的“中华结”走俏市场,王凡村有一半以上农户加入到编结行列中来。由于编结中华结不用担心销路、无污染等优点,年纪稍轻者都喜欢上这一行。据估计,王凡村户均1人以上从事来料代加工,去年一年,全村仅来料代加工费一项收入就达150万元。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