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韩艳 实习记者常钧)昨日下午,由本报举办的“早期教育报告会”在五四剧院举行,杨健教授生动的讲解、细致的分析和耐心的指导赢得了现场近千名家长阵阵掌声。原定3小时报告会在听众强烈要求下不得不延长40分钟。
杨健教授首先对在教育孩子时长期存在的滞后性教育、养而不教等教育误区进行了剖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了儿童发展心理特点、婴幼儿早教具体内容。并提出大胆使用 规范语言、现代科技语言和视觉语言(提倡孩子从3岁认字、看书);加强孩子对数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讲到关于孩子善良有同情心时,他引用了一位由于健康原因在医院住了6年,并且接受早期教育的8岁女孩的一首诗——《妈妈的头发》,深深打动了全场听众,不少人落下了眼泪。在昨日的报告会上,杨健教授还以他对本报追踪报道的西安4岁小“神童”陈谞戈的测评结果为例,说明正是家长因材施教,采取了科学的具有独创性的教子方式,才培养出了这种智力和综合素质极为罕见的“神童”。同样,他们谢绝全国众多媒体的采访,保护孩子在一个平静而平常的环境中生活,也是十分正确的。“神童”其实也应该是普通的孩子。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部分家长是一边听讲,一边不停地做着记录,还有很多家长带着录音机将报告会内容录了下来,一位杜先生带着4岁的儿子专程从韩城赶来,虽然他儿子已经学会了小学六年级课程,但他还想和杨教授再交流一下;来自新疆的肖先生请求记者将报告会的录音带复制一份,他要带回新疆,让更多人了解早期教育。
在会后的提问时间,家长们写满了问题的纸条纷纷而至。虽然组织者将这一时段一再延长,但仍满足不了家长们的需求。
本报今日下午4:00~5:00特别邀请杨健教授再次来报社接听读者热线,以最大程度地回答年轻家长们的问题,解答读者有关早期教育的困惑。接听热线为:029—8429066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