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成都专讯 昨日一大早,耿达乡73岁的唐洪泰肩扛竹苗,走向河边自家的菜地。2年后,卧龙自然保护区内沿皮条河40余公里的耕地将变成1200亩郁郁葱葱的竹林,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大熊猫生态绿色走廊在卧龙开始动工。
昨日,记者在耿达乡和卧龙镇看到,沿河两岸的农民已经开始在田地里种从外地运来的竹苗。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专程从浙江请来竹类专家为当地农民讲授种竹经验。在这里 生活了73年的鸿泰大爷,一提起栽种竹子就露出了满脸的笑容:“种竹子好啊!我们亲手种竹子给熊猫吃,这是一件大好事。以后还可以把竹子卖回保护中心换成钱,划得来。”据悉,国家林业局为此拨出专款,现已投资100余万元,卧龙镇镇长段德红说,这次大规模的退耕还竹在卧龙历史上还是头一遭,镇政府和近200户农民签订了8年的合同,保证竹林的质量和回收。这样竹林将给沿河两岸近400户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2年后他们会从中尝到甜头,光是建成后生态旅游这一项就会使农民的收入翻番。
据悉,此次共栽种了24万余丛大熊猫主食竹类,包括甜竹、方竹和白夹竹,这片竹林将在2年后长成。“这是一个一石三鸟的方法,”国家林业局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扳着指头对我们讲,“我们早在5年前就已经想到要建这一条绿色走廊,当时我们是从加强大熊猫种群交流这个角度考虑的。现在由于保护中心的大熊猫的数量大幅度地增加,大熊猫的主食竹供应紧张,这条生态竹林建成后会极大地缓解这个矛盾。”据了解,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天需要近20至30公斤的鲜竹,保护中心现有44只大熊猫,每天需要近1000公斤的鲜竹,一年累计就需要多达360吨左右。现在对鲜竹的采伐已经从原来的低海拔区延伸到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上,再加上野生竹类的生长周期比较缓慢,过度的采伐将会造成破坏。据张局长介绍如不及早建成这条绿色生态走廊,在未来的2年内保护中心的大熊猫将面临“断竹”之虞。另外保护中心通过绿色走廊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从而增强他们保护大熊猫的意识。以后沿河两岸丰美的鲜竹也将吸引高海拔的大熊猫下山食竹笋,这将促进被公路隔断的两岸大熊猫种群交流。对此张和民局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风景画:“2年后游客驾车走进卧龙,沿路山、树、水、竹构成了卧龙独特的风景。幸运的话,游客还会看到大熊猫在竹林中嬉戏。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将大熊猫放回大自然。”(雷宇何海洋)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