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高伟志和22岁的邹敏是独生子女,半年前结婚,过上了“1+1”的小日子。“没想到一个星期不打扫,家里会有那么多灰!”两人“夸”自己,现在居然能察觉到窗子有点儿脏,而原来和父母同住时,这是“一生一世都不会管的事”。“成家后,两个人半斤八两,谁能依赖谁?”他们说,现在正处于第二次“断奶期”。
社会学家将独生子女定义为“第五代人”,而其中像高伟志和邹敏这样七十年代末、 八十年代初出生的“第一族群”,已经步入了婚恋年龄。结婚成家?在这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眼里,自己的孩子还远不够成熟,20多岁的人,“生活自理能力还是很差”。
自理能力,仿佛是这一代独生子女的“死穴”,从他们未成年起,就被频频点击,从未间断。陈女士拿女儿做实例,小姑娘工作后嚷嚷着要离家独立,和朋友一起在白领公寓合租。“这下好了,衣服没人洗了,越积越多,最后连一件可换的都没了,只好打包全部带回来!”可她没料到,女儿不肯屈服,打算雇个钟点工。
这和上海社科院的最新调查结论不谋而合。数据显示,独生子女组建家庭,在经济许可的前提下,七、八成会选择雇用钟点工料理家务;而将下一代交给祖辈或保姆养育的更是不在少数。
“这是一种社会成本的转移支付。”社科院青少所所长杨雄认为,独生子女“421”综合症(即祖辈4人、父母2人围着1个孩子转)的最大症状之一,就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他们的社会化链条中有中断环节,所以需要借助社会的配套服务来填补。但杨雄乐观预测,独生子女一代人会逐渐意识到,历史的欠账还是要自己来还,谁都不能替代。
独生子女组建家庭,演绎出新的“家务规则”:婚前对工种进行明确划分,谁扫地、谁拖地板,“包干到人”;洗碗之类的烦人活,谁都不愿意干,没有关系,猜拳或者扔飞镖分胜负;小夫妻们还喜欢邀功,干了点分外活,不忘在日历上记一笔:今天太阳好,我晒了被子……“以前我在家里连袜子都不洗,不是不会,就是不高兴,因为有爸妈在啊。”24岁的陈姝妮还处在新婚期,可在丈夫杨铋青眼里,婚后数月磨练,她烧的菜已经和婆婆烧的一样好吃了。
并非一上手就成功,他们第一次蒸的鱼就特别腥。两人一个电话打回去,老妈搬出“秘籍”:鱼肚里骨头边上的血管一定要拿干净。再试一次,果然鲜美!“这不就学会了。”两人很自信,生活就像个试验场,总能找到打开“困难之门”的“钥匙”。
把“钥匙“串起来。眼下,市场上已经出现不少专门针对青年夫妇的家事杂志,教他们打理柴米油盐,普及现代家庭生活技巧。市妇联副主席史秋琴建议开办新婚学校,开发社会资源,为那些刚刚步入婚姻殿堂的独生子女提供更实际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顺利实现“根据地转移”,从形式上和精神上全面度过第二个“断奶期”。
本报记者陈瑜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